“南融海右、北接城区”,精彩发力捧回发展“金硕果”——
刘官庄镇:融接驱动“双翻番”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年伊始,一组崭新的数据让人“为之一振”:2014年,莒县刘官庄镇实现工商税收1.1亿元,财政收入6200万元,工业用电量达3.6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9%、17%和15%,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各项存款超过15亿。
  数字显示,该镇工商税收和财政收入两年时间实现“双翻番”。
  “双翻番”的背后,是刘官庄镇“南融海右、北接城区”,精彩发力拉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捧回的“金硕果”。
“产城融合”隆起高端增长极
  定位于长江以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园区和交易市场、中国塑料产业的创业示范园,并成为集生产、研发、集散为一体的功能性专业园区。将刘官庄工业园区、莒州塑料城园区、206国道经济带为主的“两区一带”产业布局和位于206国道以西、刘官庄镇驻地以南、南连夏庄海右经济开发区、北接浮来海洋产业聚集区,占地13平方公里的刘官庄镇塑料产业聚集区连成一片、融为一体,打造刘官庄镇大工业区、莒县西南部经济隆起带。
  以“融海右、接城区”的发展理念,坚持南北同频共进、东西一体发展,着力抓好206国道沿线的莒州塑料城、刘官庄工业园的提质增效,加快促进莒州商贸城的建设和招商,全力推动规划13平方公里的经济增长极——刘官庄产业聚集区的南融海右、南北横向扩展及东西纵向延伸的小城镇北接城区步伐,谱写刘官庄镇“产城融合”和“一带两区”齐头并进的新篇章。
  配合海右经济开发区北拓,制定了海右经济开发区北拓规划,投资3000余万元打通了境内一纵一横两条园区主路。该镇紧抓海右经济开发区北拓空间、扩大版图的契机,全力打造206国道以西、莒竹路以东、刘兰路以南的海右经济开发区刘官庄产业聚集区。构建以“三纵三横”为主体的路域设施网络和产业分布框架,在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基础上强基固本、筑巢引凤,培育壮大塑料制品园区、塑料机械园区、专业塑料市场和仓储物流区“一园四区”的高新产业园,聚力打造高端、高效、高质的刘官庄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极。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刘官庄镇塑料产业聚集区。投入6000万元配套了园区路网、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承载大项目的能力。未雨绸缪,建立了镇级政府土地储备制度,流转土地6000余亩,为项目迅速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着力打造服务、政策、诚信三个品牌,进一步健全“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以保姆式的服务选项目、引资金。
  大项目“落地为赢”。两年来,刘官庄镇共招引项目28个,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2个,投产项目18个,待审批项目4个,正在恰谈项目2个。实现了项目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意向一批的良好局面。目前,总投资1.3亿元年产1万吨聚乙烯涂塑编织布项目和投资1.8亿元年产3万吨POF热收缩膜和聚乙烯(PE)管材项目正开足马力、高效运营,投资1.36亿年产3万吨的塑料改性项目、投资2.2亿元的光学电子保护膜项目、投资4.4亿元的农用膜改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投资1.2亿元的京福国际汽车物流园的建成启用、投资2亿元的直通式海关监管场站及综合物流园已投入运营。
传统产业“涅槃生金”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这一主题主线,刘官庄镇直面传统塑料产业发展瓶颈,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壮大新上项目,力促塑料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刘官庄镇塑料产业完成产值100亿元,利税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9.1%。
  用好“生态”标尺,规范造粒业。处于整个塑料产业链条最低端的造粒业,按照生产规范化、加工园区化、竞争有序化的要求,从设备更新、规范生产、环境整治等方面对造粒厂进行全面的规范整顿,投资6000万元建设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0000立方米,将全镇造粒业户排污设施全部纳入治污管网,彻底解决水污染带来的发展瓶颈。大力推行“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一体化聚集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生态化、园区化、规范化生产,对造粒业按照“升级一批、规范一批、安置一批、转型一批”的方式进行了集中整治。
  提升吹塑业。一方面,激励他们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争取质监、环保、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吹塑料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了新形势下吹塑接轨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镇塑料企业已有258家办理了环评,120家达到质量技术标准,26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塑料传统产业已彻底由过去的家庭作坊式向工厂化、公司化转变。”党委书记刘庆召介绍说。该镇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塑料项目,带动塑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瞄准市场前沿,转变生产方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迅速做大做强。其中,以博通塑胶、汇和塑业为代表的高新塑料企业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自动化、清洁化和多样化,机器设备、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发展规模都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塑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楷模和标兵。博通塑胶有限公司全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与技术,已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产品质量与技术实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年产优质PE编织布、涂塑印花布10000余吨。
  “只有接轨高端国际市场,才不会落后挨打。”1月14日,在火热的生产现场,莒县汇和塑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进亮告诉记者。该公司从德国引进50条巴顿菲尔德全自动生产线,10台高速注塑机,生产实现了全自动化、规模化。
  目前投资1.3亿元、年产聚乙烯涂塑编织布1万吨的日照博通塑胶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8亿元、年产3万吨POF热收缩膜和聚乙烯(PE)管材的汇和塑业型号不同用途各异的管材在条条生产线上完美呈现……这些高新企业的投产运营,必将使刘官庄镇塑料品质明显提升,由原来的单纯制膜转向机械制造、工程铸塑等更宽广领域,进入产品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新阶段。

宜居家园“精塑”新城
  两年来,刘官庄镇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民生建设资金投入近3亿元,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涵盖学校建设、道路交通、社区服务、城乡环卫一体化、柳青河人工湿地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等各个方面。镇容村貌提质扩容,环境优雅宜商宜居,着力打造“厚德、尚美、富裕刘官庄”。
  “生态环境是最优的投资环境,生态福利是最大的民生,生态效益是最实惠的利益。”刘庆召如此诠释“生态立镇”理念。
  治污染废水,坚决做好“水文章”。刘官庄镇在聚焦工业经济快发展、大跨越的同时,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两大净水工程为载体,坚决做好“水生态文章”,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14年,全市第一家由镇政府投资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在刘官庄镇投入运行。
  在柳青河黄花沟大桥两侧建设面积1150亩、投资4600万元的柳青河人工湿地,日可处理废水8万吨,现已投入试运行,年可削减CODcr1368吨、氨氮132吨,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将明显改善柳青河河体水质。同时大片芦苇、蒲草、睡莲等水生植物的繁茂生长,引来越来越多的白鹭等众多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生活,河水重现清澈,鱼虾竞游,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日渐凸显。
  围绕“生态、优美、宜居”,民生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该镇于家庄10000人社区、黄家宅3000人社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配套齐全、定位高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综合体学校,城乡联网一体式大型医院、便民综合性超市。坚持城乡统筹,对接县城,实现城乡电气暖、物业环卫一体化。
  同时发展壮大社区自身经济,积极协调农村劳动力的多向选择,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道路建设方面,境内共投资1.2亿元,其中镇政府投入4600万元拓宽硬化道路26公里,硬化120000㎡,教育投入方面,共投资3000万元,建教学楼、公寓楼6座,18000平方米;环卫一体化方面,共投资2000万元,对镇驻地、对条件比较好的26个村庄进行了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和美化。先后投资460余万元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建设1座固废转运站、136座垃圾池,配备专职保洁人员110人,购置300余个垃圾桶、271个移动式垃圾箱、3辆垃圾运输车,推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垃圾收运机制。
  引“生命之源”,覆盖千家万户。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会不断涌出,村民多少年的愿望,如今已在刘官庄镇的每家每户已成现实。
  近年来,刘官庄镇共投入3000余万元,铺设主管道3.8万余米,建水厂2处、加压泵站3座,至2014年底,刘官庄镇成为全县首个实现自来水“家家通”工程全覆盖的乡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