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混得不好”没面子,不少人想回家又怕回家
恐归族,爸妈喊你回家过年了
2015年02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羊年春节已进入倒计时,很多远在他乡的游子,已开始打点行囊,对归家翘首企盼。可是,城市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盼着春节又害怕回家,既希望团聚又充满顾虑。在归与不归之间犹豫,恐的不是回家,而是过年回家要准备的各种“面子”、“里子”,还有家长式刨根问底的盘问。
本报见习记者 张玉岩
“面子”不能少,车房媳妇都得有
李先生今年30多岁了,在一家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上班,至今还没有结婚。李先生家在农村,家里同龄的兄弟姐妹,大都在老家的县城工作,早都成家立业了。每次过年回家,都是开着车,一家三口。去年,父亲就埋怨王先生不买辆车。
“家里其他长辈出门,都是坐儿女的私家车。我父亲出门还要骑着电动三轮车,后面车斗子里拉着我跟弟弟和礼物,这让我爸觉得特别没面子。”李先生说,“光在家里说说也就算了,每次出门都要在亲戚面前说一说,弄得我很尴尬。”
与李先生有同样烦恼的不在少数。去年,市民小于就没有回家过年,今年小于同样不打算回家过年。用小于的话说,就是“给不了家人想要的,不回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小于认为大多数人都是感觉混得“不好”才怕回家,而社会上的攀比风又盛,父母在家也要面子。回家过年,父母会说“你看谁家的孩子在外挣多少钱”,“谁家的孩子领媳妇回家了”。小于觉得,自己的压力主要来自父母,而父母的压力则来自社会。
小史是省城一名钢铁工人,月薪4000多元,在外人看来,这个收入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小史心里还是不想回家过年。小史说:“奔三的人了,还没有找到对象,虽然赚得不少,但花得也不少,一年下来,没攒几个钱。”除了担心被家人催婚,“同辈人混得都比我好”,也是小史不想回家的一个原因。而“混得好”的标准,就是有车有房有老婆。
“里子”很重要,过年至少也要九千元
对于年轻人小刘来说,每年春节,都是考验钱包的时刻,不仅有来回交通费,同时还要承受沉重的人情债。
与往年不同,今年回家过年,小刘要准备双份的拜年礼。“今年回家还要拜访一下未来的丈母娘。”小刘大体算了一笔账,两瓶进口红酒花费了1200多元,四条某品牌的香烟要2000多元,还有几斤茶叶花费1000多元,光是给自家长辈准备的拜年礼就有4000多元。再加上给家里买的坚果、零食等年货,给亲戚家孩子带的玩具,已经花出去的就将近5000元了。
小刘说,这5000元还没算各种人情钱。“家里小一辈的孩子就十几个,就算给每个孩子包个两百元的红包,2000多就没有了。”除了压岁钱,过年免不了会有亲戚之间的走动,出门总要带一些烟酒糖茶,这些礼物的花费还得另算。
另外,再加上同学、朋友聚会,来回的车费,给自己添些东西,这样算下来,小刘过个年至少也要9000元。
这笔过年的花费,对于小刘来说,还要透支年后的工资。小刘是济南某红酒经销商的销售,而今年红酒市场不景气,连累着他的钱包也不鼓了。“往年逢年过节奖金可以上万,但今年每个月的工资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千,连年终奖也没发。”
三口之家头疼催二胎
曹女士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收入尚可,老公在国企上班。两口子经济基础还算可以,早就在济南买下一套房子。曹女士已经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了。照理说,经济稳定,孩子、老公、房子都有了,回家过年,就剩下其乐融融、和和美美了。可曹女士也有些恐归。“想起被长辈催生二胎,就头疼。”
“我是独生女,符合二胎政策。去年回家的时候,公婆就问啥时候生二胎。”曹女士说,“长辈见到我都要问上一句。相同的话要说上几遍,还要听着长辈苦口婆心的劝说,我跟老公也只能在旁边听着。”
曹女士说,一个儿子已经让她精疲力竭了,再来一个小的,实在是折腾不起。除了经济有压力,看孩子也是问题。“儿子小时候每个月奶粉钱就600元左右,稍微大一些还报了跆拳道班。一年下来就能花三四万元。”曹女士说,“儿子是我爸妈看大的,今年上一年级,他们刚刚能松一口气。再生一个,恐怕他们也没精力了,找保姆又是一笔开销。”
“养个孩子太花钱,养不起。”这是曹女士用来回答长辈催生的标准用语。催得急了,就一句“不想再生”。
一边是长辈的苦口婆心,一边是小两口的不想再生,长辈家长式的盘问,让曹女士毫无招架之力。今年夫妻俩商量着,把在老家的父母接过来过年,也省得面临长辈的轮番轰炸。
别让面子阻了 回家过年的路
一些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会对自身的职业收入产生焦虑。孤身一人在外打拼,如果一年之中没有什么收获,就感觉无法向家人交代,有时也会流露出一种无法融入城市的情绪。也有受访者认为,造成他们“恐归”的,主要是社会越来越重视对财富的追逐,越刮越烈的攀比风,让他们有家不能回。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表示,同龄群体因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的改变,在外发展的这部分群体,与家乡朋友在生活状态上产生了很大差别,但因曾经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攀比”避免不了。
山大社会学教授马广海认为,两代人间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恐归”原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这些流动人口,在社会背景、社会关系,甚至一些生活习惯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拿二胎来说,在观念上,家里的老人仍然认为多子多福,既然有单独二孩的政策,就赶紧要二胎。而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大都处在一个打拼的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承受很大的压力,不得不晚婚,不得不少要孩子。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分歧。
经济收入和人情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也是恐归的一大原因,王极盛认为,过年回趟家,亲朋好友拜个年,每家孩子包个压岁钱,对于事业刚起步,收入也不多的年轻人来说,经济上承受不了。
面对“恐归”情绪,王极盛认为,应调节好心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考虑。在人情礼节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不要以价值的多少来衡量礼物的贵重,给人以幸福、温暖、快乐的礼物,就是好礼物。年轻人可以变换一些花样,能表达自己心意就好。面对“同辈压力”,从积极心理学来讲,可用乐观的心态考虑问题。目前没有获得,或者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总会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心里就会痛快很多,不要让面子阻断回家过年的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