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那抹年味儿
2015年02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赵清华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一起迎接新年到。”你是否还记得儿时曾经唱过的这首童谣?穿新衣服、讨压岁钱、放鞭炮、吃年糕,儿时的我们是否都经历过?随生活水平的提高,洋节以及人造节日的崛起,很多传统节日渐受冷落,即便如此,过年这个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永远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各个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其中,过年守夜、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成为最基本的习俗。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在风土人情的差异下庆祝春节的习俗也各不相同,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身处较高纬度的东北地区,除了祭拜先祖和天地、放鞭炮,还放孔明灯、刻冰雕、在冰窟窿里放蜡烛守夜,这独有一番冰与火的庆年方式。身处江口海边的江沪地区,大年三十当天,去庙宇祭拜神灵的百姓人山人海,而且,初四晚上12点过后为财神烧香祭拜,这种庆年方式是不是看起来透着黄金味儿?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一带,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地表落差大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下,年俗也呈阶梯状分布。杀年猪、请春客、吃年糕、跳民族舞蹈成为他们相似的民俗。
其实,年俗,你做还是不做,它就在那里。春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变成一个假期。“假期而已!”或是宅在家里吃吃喝喝一睡而过,或是漂洋过海去国外潇洒7天,或是被加班安排略过春节。春节已不再是一家人固守在火炉旁守岁,旧节新过也成为不错的选择。
如今,好多人都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传统过年像“悠闲长假”,过年忙乱半年。腊月就忙年,直到过元宵才完。开放后,中国人生活富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已成过去,吃喝用穿不愁了,心中那对“过大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的渴望消失了。平时为奔小康工作学习都很忙,自然不可能像过去靠忙年体验年味儿。
节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过节习俗,是具一定流行范围、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节俗一直以主题不变应形式万变中。年味儿也无绝对化浓与淡,因新旧习俗的确无法比较。当一个时代变革,自然会带来生活方式改变,也会带来新旧习俗碰撞,一些旧俗消失日也是新俗诞生时。
与此同时,相关民俗专家则表示,要改变对年味儿的恋旧理解,赋予新的年味儿内涵,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善忆过去谈年味者往往是老人恋旧梦,也有些守旧学者复古心理。其实年味儿只是种形式。当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已发生变化,切莫一味守护在传统字眼里忆旧,对其理解要与时俱进,让过年莫成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