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西南,年俗长啥样?
走遍大江南北寻年味
2015年0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春节作为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曾经的驱赶猛兽演变成如今合家团圆、祈求好运的庆祝类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下庆祝春节的习俗也不相同。吃幸运水饺、放孔明灯、做冰雕;杀年猪、跳霸王鞭、背新水;黄金宝、拜财神、初一不出门;打开门炮、舞龙灯、摆元宝,这些你都知道分别是哪里的年俗吗?请跟随记者走进中国的东北到西南,瞧瞧他们的年俗。
东北地区: 用彩纸水做冰雕,乐趣十足
  今年24岁的高冰,是山东某中外合资企业的一名白领,春节将至,远离家乡的他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老家那边的过年习俗老多了,就等着放假后回家热闹热闹。”高冰下班后忍不住向同事们分享起哈尔滨的年俗。
  年夜饭吃的水饺里面是会放硬币的,吃到那幸运水饺的人,来年定会赢来好运气,这是东北流传至今的春节传统。在高冰印象里他吃到的幸运水饺很少,为此,他对幸运币一直很痴迷,“我们家的幸运水饺,大部分都被我妹妹吃了,她真的很幸运哦!”
  除夕之夜,除了吃团圆饭,摆“天地桌”祭拜天地、放孔明灯许新年愿望、守夜放鞭炮,都是高冰老家的春节习俗。
  燃放孔明灯是高冰最喜欢的春节习俗之一。“年夜饭之后,我和妹妹就会兴奋得不得了。”高冰说,他们当地燃放的孔明灯几乎都是自家制作的,“亲手制作,才更有诚意,新年愿望才更有可能实现。”
  “我们那儿,不仅贴春联、写福字,而且在门口还会摆蜡烛,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子,特别有年味儿。”高冰说,东北的冬天一直是冰天雪地的,大年三十晚上,他和爸爸在门口两旁分别挖一个小窟窿,把红蜡烛放下去。“过年是经常会下雪的,为避免蜡烛被风雪吹打,我们经常会用橘子皮挡在红蜡烛外边,闻着还有些清香味儿呢。”
  “过年做的事儿,做冰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高冰的记忆力,冰雕一直是他的玩伴。一把刻刀、一个锥子可以让这样一个小伙子在零下十多度的户外呆上一两个小时。而他最喜欢的是彩色冰雕。“我虽不是艺术家,但是仍将我的作品自诩为‘艺术品’,我们照着朋友、老师刻雕塑,虽然很丑但很有意思。”
  他们用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做彩色冰雕,前一夜将水桶里灌满水,把彩纸放进去,染好之后,纸屑捞出,将水桶置于室外,一夜之后带有颜色的冰块就做成了。
华东地区: 锣鼓喧天,回归传统的年味
  一直在山东临沂市做金属生意的张玲华,腊月二十三当天跟家人一起回到浙江老家。“一年就回家这几天,回来好好感受一下乡情和年味儿。”
  张玲华回到家的第一天便开始打扫,他说,辞旧迎新,清扫这是第一步。在大年三十睡觉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放“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炮竹声,燃放之后红色的纸花满地,灿如云锦,喜气洋洋,这便是邰州地区过年辞旧迎新的高潮了。“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万事如意,生意人发财,种地者丰收。”
  “我们那边与山东最大的区别在于,年夜饭除了丰盛以外,还必须有年糕。”张玲华说,“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他们家已经做好了年糕储备,被塑料袋装起来的一百多斤年糕已经放进了水缸里,这样可以保存两三个月。而他小时候吃的年糕是自家买的糯米找村里人帮忙加工的,不过,去加工的人特别多,他们经常要排上两三天的队。“但是,排队也是很热闹,我们家经常几个小孩轮流换班,也是蛮有使命感的!”
  在张玲华家里,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而这“小元宝”不是黄金不是白银,是由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取招财进宝之意。
  在46岁的张玲华看来,现在年味儿没有小时候浓了,习俗被保存下来的不是很多了,而他感觉最有特色的传统当数舞龙灯了。十余人手擎彩龙,至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龙,龙用白色苎布制成,内可点灯,也称“龙灯”,由十多个小青年擎着,一般都到庙宇住宿,设香炉、锣鼓。“每听到这样锣鼓喧天的气势,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还是以前的样子,还是以前的技法,着实让人看着心里舒服。”
  春节期间,浙江人对前来拜年的亲友,都会摆酒款待,俗称“新年酒”。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张玲华说,老话说:拜年若不去,就是断亲的意思,拜年是件大事儿。
西南地区: 门面是脸面,春联门神自家画
  今年40多岁的段先生在云南昆明经营化肥生意已经有十多年,他说,“每年越到年底越是忙活的时候,见客户谈业务,最是让人疲惫。”不过,今年他却给自己放了个早假,腊月中旬就把业务都谈完了,早早地开始回到大理老家备年。
  这两天段先生开始为写春联、画门神忙活起来。“我们这边都很讲究,不会轻易买春联和门神来应付,都是自己写自己画。”他解释说,等到拜年串门的时候,人们都会对门上的字画进行品谈,“谁家写得好,谁有才学,一看都看出来了。”而且,他们还有这样一个习俗:自家绘画的松竹梅兰都可以贴到门上去,“虽为迎春的符号,它们却像主人的镜子一样。”为此,段先生在每年对春联等年画的准备上都很下功夫。
  “杀年猪”,设宴“请春客”,是云南白族人过年最主要的传统。段先生说,生皮、冻鱼、乳扇是三道必不可少的大菜。据说,生皮就是年猪被火烧过之后,达到三至五成熟的猪皮,再经过秘制淡水泡制而成。他说,“就像欧洲人吃生牛肉,日本人吃生鱼肉一样,我们吃的生猪皮,而且味道超棒!”
  白族人与其他地方的守岁方式不同。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后,段先生会和家人们去家附近的泉水边背水回家。泉水、溪水作为“背水”的主要来源,段先生说,这背的水必须是新水,自来水是肯定不行的。新水是“薪水”的谐音,这也寓意背来好的财运。
  春节期间,在云南白族人聚居区最热闹的要数年轻人的舞蹈了,村口有挤满了老人、孩子的地方,那一定是在围观白族青年们的舞蹈。“姑娘们跳着霸王鞭舞,小伙子手拉三玄,曾经我还是他们的一员呢!”段先生笑着说。
上海: 注重家庭,初一初二不见外
  本报记者 赵清华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作为在上海居住了20多年的湖北人,对上海的年俗有他自己的解读。
  “上海人是很细腻的。”田兆元说,在大年三十这天去寺院、神庙烧头香的特别多。除夕之夜,在家祭祀先祖时间也能长达三炷香的时间。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黄金白银宝”。田兆元说,大年三十晚上在锅里放上豆腐和豆芽,这种“压锅”的习俗被称作“宝”,而又因为颜色白黄分明,故称“黄金白银宝”。而放这些食物在锅里,一是借用这些食物的谐音及寓意期盼来年一切顺利,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从大年初一到破五,锅里面不能为空,以期盼来年不挨饿。豆腐谐音为“都福”,而豆芽取义“发”,把这两种食物放在锅里用以期盼家里人人都有福,年年发财。
  “曾经刚来上海的时候,大年初一就去老师家拜年,只是发现大街上人少,也没当回事。”田兆元说,后来他得知上海本地人在大年初一、初二两天,都是合家团圆的,并不会与朋友相聚,他这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商业化的都市,初一、初二这两天大街上如此冷清。其后,他便初三再去拜访老师了。
  大年初四,晚上12点过后,迎接财神的鞭炮就会接连不断响起来。不仅商人祭拜财神,普通老百姓都会参与进来。“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的城市,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生活压力,所以祈求。”
  “如此现代化的上海,对于春节还是非常重视的,这其中不光是对祖先的敬仰、对新年的期盼,更多地是对亲情的抚慰。”田兆元说,如今,较大一部分人生活得并不充裕,所以有了对财神的祭拜很流行,而初一、初二不出门这时间都留给家人团聚,更是突出了上海人的家庭理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每年有这么几天纯纯粹粹地享受天伦,也算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奖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