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活在传统文化里
2015年0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建菲

  今天赴美游学已习以为常了,可让孩子们去海峡对岸的台湾修学,研习传统文化,却依旧是稀罕事。作为赴台游学的组织者之一,我一直在思索,台湾真正的吸引力在哪里?学生又能收获什么?
  曾有济南一中的一位校领导与我同往台湾后感慨:“台湾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人。”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2014年暑假我在台湾经历的很多事。
  2014年暑假,我带着31名来自山东烟台、济宁、潍坊、济南等城市的高中生,在台北中山女高共同聆听年轻作家张辉诚的语文课。
  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的安玉行同学说:“我小时候看台湾电视剧,看到演员恭敬谦让,听到演员温柔地说话,还以为是故意这么演的。到了台湾后,才明白电视上演的不都是骗人的。”两岸学生听后哄堂大笑。
  台生的温良谦让体现在各个细节,比方说搭电梯,走路时学生们都居右,去洗手间自觉排队;学生用得最多的口头语是“不好意思”、“麻烦您”、“谢谢您”、“请”,从没听过“靠”、“快走”、“赶紧”、“过来”。
  无论是温良恭谦,还是尊师重道,大陆孩子在台湾感受最多的不是惊奇,而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山东孩子本来已经很有礼貌了,可刚到时还是感觉好客气呀,两天后自然融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的表达和沟通很舒服。
  其实,这种潜移默化也不难溯源。台湾师生也好,民众也罢,无论在社会上、校园里、生活中,都让我感受到活在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后来我请教台湾同胞,是如何让骑摩托车的人全部戴安全帽,而且停放如此整齐的?是如何做到垃圾分类如此到位,而且垃圾不落地的?一位老者告诉我,台湾十年前也面临同大陆相同的问题,后来使用严苛的惩罚制度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让人们真正感受到遵守规则好处的,还是文化。
  2014年,我有幸两次拜访余光中先生。第一次听到余光中先生讲起台湾“抢救国文”的活动,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大陆的国学热。十年前,台湾教育部门减少国学课程,以余光中先生为首的关心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拨人,如作家张晓风、高中国文教师段心仪、张辉诚等,还有百所高中国文教学研究会联署,共同发起了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其实,台湾有识之士不是在抢救简单的国文,而是以国文教育为载体的传统文化。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对于两岸学生的交流这样说道:“希望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学创作交流活动给同学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旅行经历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更是一次海峡两岸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增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人生经历。”
  在今天两岸民间交流仍停留在网络与外界传播时,朴实认真地面对面交流,或许会让彼此之间感受到共同文化带来的亲切与启发。台湾,这个让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宝岛,小小的,旧旧的,远远的,近近的,如同高山茶一样柔柔的,淡淡的,静静的,但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却日益吸引着来自大陆的孩子与家长。
  其实,文化这种东西不需要坐而论道。只需要有一天,两岸学生坐在一起,品一壶茶,唠唠家常,便足够了。
  (王建菲为容德两岸教育文化研究院负责人,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榕博采访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