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汤圆、蒸年灯,跳起鼓子秧歌、舞起龙和狮
一样的元宵节,不一样的闹法
2015年03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高倩倩 赵清华
当街上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当各家各户的元宵味儿四处飘香,羊年的元宵节又走近了生活。各大庙会、公园花灯会早已布置妥当,红红的灯笼、造型各异的花灯传递着节日的氛围,召唤人们前去赏玩。
山东商河的鼓子秧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春节前,上百支鼓子秧歌队伍就操练起来,准备大闹元宵;沂蒙老区的人们也早早备好了糯米等佐料,自制元宵、蒸年灯感受浓浓的节日味道;东北的冰灯、南方的舞龙舞狮也都已经准备好迎接元宵节的到来……这个元宵节,跟上小编的脚步去感受大江南北的人们是如何“闹元宵”的吧!
鼓子秧歌闹起来 这样才有元宵味儿
今年69岁的杨克圣老先生是商河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眼看元宵节就要到了,老先生忙碌的脚步更紧了。因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商河县都会举办鼓子秧歌汇演比赛,杨老先生既是教练又是评委,辗转在各个队伍之间,让独具特色的商河鼓子秧歌能“不变味儿”地传承下去。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老人们跑鼓子秧歌,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杨克圣说,商河鼓子秧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我小的时候,一到正月十五,就跟着队伍走街串巷舞起来,走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可热闹了。”
现在商河县有100多支鼓子秧歌队,春节前都已经操练起来,准备元宵节的鼓子秧歌汇演比赛。杨克圣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又跑不动了,鼓子秧歌队队员也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近年来开始组织“鼓子秧歌进校园”,培养了多支学生队伍,让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有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上去简单的动作练好了也不是那么容易。”杨克圣说,操练鼓子秧歌队伍,既要保证队员动作到位,又要保证场面和气势,每年汇演还要评出名次,各个队伍都更重视了。
杨克圣说,现在农民富裕了,更需要文化和娱乐生活,今年有一个村子的农民又自发拉起了一支鼓子秧歌队伍,“这个村子都90多年没有自己的队伍了,今年自发操办起来,还下决心拿个好名次,练得都很刻苦。”杨克圣说,看到鼓子秧歌后继有人,他很欣慰,“这是咱的文化特色,不能丢,鼓子秧歌闹起来了,才觉得正月十五到了。”对杨克圣老先生来说,没有鼓子秧歌的元宵节没有味道。
包汤圆、蒸年灯 原汁原味过元宵
如今的元宵节,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耍龙舞狮、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这也不由得让很多人开始对元宵节淡漠起来。即使在农村人们对元宵节也失去了往日的那份兴致,帅志莲所在的临沂市某小镇也是如此,但他们家却独保留有那份“元宵味儿”。
做汤圆、蒸年灯是帅志莲家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传统。“记得小时候,元宵节前几天,大街上有舞狮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家里大人都忙活包汤圆、蒸年灯、烧菜好热闹。”帅志莲说,现在,外面冷清了,而她感觉更应把家里的那份传统保存好。
早在春节之前,她就把制作汤圆的面粉准备好了。这“准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属不易,从选米、浸泡、晾晒到舂米、晒面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密把关,每一步稍有差池,这一年全家人吃的汤圆就注定不美味了。帅志莲说,选米是将糯米与籼米调成5:1的比例,这样口感不至于太过黏稠,“太黏了,牙口不好的老母亲是不喜欢吃的。”
粉制米粉没有用机器加工,却依然采用舂米的古老工序,帅志莲说,说实话并不是因为舂米做出来更好吃,而是为了享受和孩子们一起舂米的过程。“我也很喜欢舂米,虽然很累但挺好玩的。“坐在帅志莲旁边的小儿子兴奋地说。
元宵节早上,帅志莲会早早地把老公和儿子、女儿喊起来,全家一起包汤圆,一人三五个,不一会儿工夫就做好了。
中午,全家开始忙活元宵节另一件大事——蒸年灯。三四厘米的直径,五六厘米的高度,上沿上还有几个鼻儿,看上去更像个不大不小的茶杯。蒸熟出锅,凉透之后,中间插上一个细棉棒,“杯内“到入少许花生油,这样一个寓意吉祥的年灯就做好了。“大人拿着灯为小孩子照照眼睛、嘴巴、鼻子,意为健康成长不生病患,照照屋内、院外的各个角落,寓意驱妖避邪。”帅志莲说,现在这些我们家也还做,这不是迷信只是传统。
邻里之间互赠元宵 没有冰灯不叫过节
郭云霞老家在山东,幼时跟随闯关东的父母一起到了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随后结婚生子,父母回山东老家时,她还是定居在那里了。今年春节,为了给母亲庆祝八十大寿,她和老伴、女儿、外孙一家回到了山东老家,本打算春节之后就回去,不料母亲生病住院,他们的行程也往后推迟了,“正好感受一下山东这边的元宵节氛围,多少年没回来了。”
在家憋不住的外孙天天嚷着要出去玩,拗不过孩子的要求,郭云霞和老伴决定带着孩子到趵突泉灯会一日游。看着外孙在花灯间跑来跑去,再买上点地方小吃,边吃边玩,乐在其中,郭云霞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又多,逛十五、看花灯,最兴奋的就是能有几分钱买块麦芽糖。”
在东北定居后,郭云霞也渐渐成了“东北人儿”,“那时大家都自制元宵,这家做红糖馅的、那家做豆沙馅的,过节的时候,邻里之间会端着一碗元宵互相赠送,这样孩子们也能吃到多个馅的元宵。”郭云霞说,每年的元宵节也会有花灯展览,与山东的花灯不同,东北的花灯中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冰灯”。“就是用冰块雕刻成不同的形状,多是动物或花的造型,里面是镂空的,放上一盏灯,透过冰照出亮光来。”郭云霞说,最初见到冰灯的时候觉得太神奇了。“有一年还给我女儿做过冰灯,找个罐头瓶子倒上凉水,放在室外一会儿就成了冰疙瘩,拿到屋里放在炉子边上慢慢融化,等能倒出来时,用刻刀刻出冰灯坯子,贴上一个红色剪纸或是放上一个红色小灯就更完美了。”
“现在大家住得近了,感情反倒远了,邻里间互赠元宵的传统不多见了,自制冰灯的乐趣也少了。”郭云霞说。
赏舞龙、看舞狮 欢天喜地闹元宵
叶问荣是四川德阳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忙完年后,他的生活几乎被出租车所占据,辛苦而忙碌着。元宵节将至,他终于可以让自己歇个班了,“我是要陪家人过元宵的”叶师傅说。
这个元宵节他们家已经准备好了速冻汤圆,是去超市买的现成的。“这年头,在哪儿都一样,什么时候都可以吃汤圆,这已经不是很稀罕的了,如今元宵节热闹的要数舞龙舞狮的了。”
每年正月十五,叶师傅和家人吃过汤圆早餐之后,会陪同孩子们一起去雒城广场看舞龙舞狮表演,8点钟表演准时开始,因为他们都是各乡镇的代表队伍,也是有评比的,所以表演者们都很卖力。“虽然每年都会带孩子们来看,孩子们还是兴奋得不得了。这种现场节目,平常还是比较少见的。”叶师傅说。
据叶师傅介绍,曾经在正月十五晚上各地放完烟火后,开始舞火龙。他记忆中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袒胸露背,仅身着短裤衩,舞起火龙在小镇上走街串巷,给各家各户带来好运。围观群众纷纷点燃手中烟花,尽情地对着火龙燃放,烧的焰火越多,吉财越旺,烟花燃放越多,火龙就舞得越起劲;舞龙的小伙子们舞动着龙头龙身,左推右挡,双方你来我往,你烧我挡,看得我又惊又怕又刺激,场面蔚为壮观,十分热闹,一派龙腾人欢和谐盛世景象!“舞龙的小伙子们并不怕鞭炮烧,烧得越多则以后可以好运连连。”但是,近两年为了安全,舞火龙已经被禁止了,为此,也让他感觉很可惜!
叶师傅说曾经和年长的乘客聊起过元宵节,很多曾经热闹的场面已经找不到了,他个人感慨万千。“唯一庆幸的是紧跟元宵节的正月十六的保保节还在延续。”原来,他所说的保保节其实就是给小孩子找个岁数合适的男子,保佑孩子消灾除病。“互不认识的两个家相互通过拜保保认识了,而且在以后的日子相互走动联系亲上加亲,人与人之间更亲切,多了关怀帮助。”像这样让人们关系更加紧密的节日,希望他们能够延续得更远。
相关链接
看看国外 如何闹元宵
本报记者 高倩倩 整理
元宵节是又一个团圆的节日,除了我们都熟知的在国内看花灯、放烟花、吃元宵等传统习俗外,全球的华人在这一天也都会聚在一起,共迎佳节。日本、朝鲜等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元宵节”,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精彩,快看看他们是怎么闹元宵的吧!
日本
日本的元宵节称为小正月,明治维新后改为格里历1月15日,习俗有迎年神、祖灵,祈求丰收,还有在早上吃红豆粥的习俗。
小正月也是日本成年礼(男性的元服礼和女性的裳着礼)举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节。
朝鲜
朝鲜的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大满月,或简称“大满月”,有踏铜桥、盗福土(到田里偷泥)、咬坚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狮等习俗。也会以月亮的颜色和位置占卜农事。
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未婚男女在元宵节聚集到河边抛柑,并在柑上面写下姓名和联络方式,希望就此结识可以携手共行的伴侣。
新加坡
新加坡的华裔占了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在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上,他们也保留了中国传统习俗。每逢元宵节,新加坡的唐人街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人们在这里赏花灯、猜灯谜。这天人们还会吃五颜六色的大元宵,买能发出声音和亮光的塑料鞭炮装饰。此外,新加坡人多信仰佛教,元宵节时人们也会来到寺庙为新年祈福。
美国
在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华人社团每年都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闹元宵,品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欢度佳节。还有不少华人会选择去庙会许愿,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在唐人街,节日气氛尤其浓厚,锣鼓震天、鞭炮齐鸣,舞狮队伍走上街头,在店铺前挥舞祝福,祈愿人们生活红红火火,运气越来越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