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旺渔灯节引来八方客
渔村举行了盛大的祭海活动,同时开发区被授予“中国渔灯文化之乡”
2015年03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祭海仪式上,渔民拿出准备好的鲅鱼等祭品进行祭祀,祈求丰收。 本报记者 韩逸 摄
  本报3月3日讯(记者 李静 通讯员 王学明) 锣鼓声、鞭炮声、秧歌队、舞龙队……3日是农历正月十三,也是开发区初旺村一年一度的渔灯节。不少渔民放着鞭炮,抬着猪头、大鲅鱼、大饽饽等贡品到码头祭海。渔灯节历史悠久,今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开发区授牌“中国渔灯文化之乡”,渔灯节活动逐渐成为开发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没进村庄,记者就听见了鞭炮声响。码头上艳丽的彩旗飘扬,渔船上崭新的红旗象征着新的一年渔民的日子过得风风火火。祭海仪式还没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已经等不急了,开始到处拍照。
  下午1点多,伴随着各种音乐响起,热闹的祭海仪式开始。舞龙的师傅们虽然看上去已经五六十岁,但舞起龙来很卖力。秧歌队伍中有人驾着毛驴,有的挑着两个大元宝,还有人扮演小丑,夸张的动作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我们出去打鱼的就盼着平安,每年的渔灯节我们都祭拜一下,希望新的一年里出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船长初名禹的车跟在表演队伍之后,车上载满了祭品。记者看到,猪头嘴中含着元宝,近二十斤的大鲅鱼身上贴着福字,还有一些大饽饽、面食等。
  初名禹说,渔灯节对于渔民来说比过年还重要,这一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群人一起吃饭、祭海、扭秧歌、打鼓,十分热闹。“我们兄弟好几个,加一起今天有五六十口人。”初名禹说,不论年龄大小,会不会扭秧歌,都会上去扭几下,“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乐和乐和”。
  “渔灯节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我们也正在引导渔民,安全、文明祭海。”开发区农海局渔政渔港监督站站长毛伟春告诉记者,为确保渔灯节安全,渔业部门工作人员早在半个月前便开始深入到渔民家中,引导渔民少放鞭炮,注意安全。今年的渔灯节与往年比放鞭炮的少了,在烟花爆竹燃放区,摆放烟花的数量比去年减少近一半。
  据悉,渔灯节历史已有数百年,主要流传于烟台开发区45公里海岸线上的十几个渔村。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渔民祭海的日子,也成为传统的民俗文化。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现场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授予“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牌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