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君创立孤困儿童救助团,帮扶400余名孤困儿童——
为了“雷锋情结”,他执着坚守
2015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孟祥君看望结对帮扶的孩子。
   本报记者 晋森 
说起亚孤儿,他眼眶有些发红
  2月28日,鱼台县王庙镇大王村,孟祥君和祥君孤困儿童救助团的志愿者来到亚孤儿小钟燕家中调查。作为2月1日启动的“鱼台烛火——亚孤儿的梦想”行动,小钟燕是对孤困儿童入户调查的第11户。
  小钟燕所住的房屋墙面拐角和门框已经出现裂缝,她生活的这个小院,和旁边的楼房俨然两个世界。一个梳着两条黑黑小辫、穿着小红花袄的漂亮小女孩低着头站在那里,她就是小钟燕。钟燕5岁时,爸爸因尿毒症去世。两个月后,妈妈改嫁。从此,小钟燕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回到济宁后,孟祥君以《要塌的屋里,女孩正在哭——亚孤儿小钟燕的梦想》为题发出倡议,并贴在QQ空间和群里。贴出去不到一天,就有4名志愿者要给钟燕结对帮扶,每月帮扶100元,至少帮扶一年,并定期通过电话和入户的方式关心小钟燕。目前,孟祥君正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帮助小钟燕的爷爷、奶奶申请低保和旧房改造。
  目前,孟祥君和他的团队走访了19名孤困儿童,其中已和6名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这些孩子,父母没有双亡,从政策上讲无法得到国家的相关救助,境况较孤儿更为困难。”谈起这些孩子,孟祥君的眼眶有些发红。

该做的去做,我会坚持不放弃
  “我是一个较真的人,对于本应享受救助而没得到救助的家庭,我敢于和这些基层的干部硬碰硬。”孟祥君如此理解自己的行为,让救助政策得到落实和执行,这本身就是对救助政策的维护。
  2014年7月,在一次入校调查中,志愿者偶然发现这个学校使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桌椅,不少已经破旧的凑合着用。孟祥君找到了学校,发现学校在打报告更换桌椅,但当地教育部门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更换,较真的孟祥君“轴”劲上来了,非要解决这个问题。
  他通过找市教育部门、找分管教育的领导、以及拨打市长公开电话等多种形式,最终这所学校在2014年中秋节之前更换了桌椅。
  “有些事最重要的在于你去不去做,敢不敢做,我认为有道理的我就坚持。有些事我发到网上,让市民来评判一下。”孟祥君说,别人说他“轴”,但他并不觉得是什么缺点,“这是我要坚持的东西,我不放弃。”

坚持做下去,从身边小事做起
  祥君孤困儿童救助团成立于2014年1月1日。随后就组织了“冬日暖阳——孤困儿童游济宁活动”。2014年10月,发起并组织了“秋日风铃”系列公益行动,调动社会力量500余人次,直接帮扶孤困儿童65名。接着又发起“冬日暖阳,爱暖泗水”活动,组织社会力量三去泗水,结对帮扶20名孤困儿童。目前,正在进行“鱼台烛火——亚孤儿的梦想”系列救助活动,联合鱼台关工委,对鱼台县的200余名亚孤儿实施系列走访和救助。
  救助团成立一年多,孟祥君和志愿者们走访遍济宁所有县市区的村镇,为困难孩子和家庭募集善款物资不计其数,为许多孤困儿童协调解决了包括户口、上学、低保以及其家庭危房改造等等最实际的问题。
  “我52岁了,有一种浓重的雷锋情结。我认为,雷锋精神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句话从我们救助团很多志愿者身上就能看到影子。”孟祥君说,一些志愿者精神上感觉抑郁,生活不如意,但当看到这些贫困的家庭和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们原来他的不快就消散了。
  “雷锋是我的偶像。我崇拜他,其实是崇拜人的本性——善良、乐观、积极、上进。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做下去,做好人。”孟祥君说。

  在这座温馨的城市里,我们身边的“雷锋”们仍践行着助人为乐的精神,行走在默默行善的路上。他或许是一个人在坚守,或许依靠一个团队的力量,或许在一个岗位上传递着一份责任。他们的这种精神,会让你我的心里泛起一丝温暖,在相互鼓励中携手前行。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本报推出专题报道,重温身边“雷锋”们的点滴瞬间。

编者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