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们眼里,田里的作物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九位农学女博士扑身种麦子
2015年03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九位女博士在实验室中。 (受访者供图)
     山东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松软喷香的大馒头,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吃的平均每4个馒头中,有两个半是用济麦22号的小麦品种做成。济麦22号,是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选育而成的。这个团队成员中,有九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博士。
  本报记者 韩笑 实习生 周鑫

一年忙下来
半年时间在田间

  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丰富多姿的生活,田野和实验室就是这九位女博士的天下。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47岁的团队带头人李根英,年龄最小的32岁。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中,女研究员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
  为了培育优质小麦品种,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这些女博士要像其他男研究员一样,顶着风吹日晒,来到实验田中进行研究考察。“清明节前后就进入麦田管理的忙季,会一直忙到麦收。等到10月份,再种上新一茬的小麦。”46岁的刘爱峰说,麦收时节,她们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身去收麦子。
  实验田内的工作可不光是撒种收割。她们需要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观察麦子在各个阶段的长势,并认真作记录。在收割时,需要将麦子单株拔出,再带回实验室中量穗长、数穗粒、称重,进行优中选优。
  “有一个晚上,我路过实验田,看到团队的一个女博士独自一人背着包从实验田出来,脚上满是黏滑的湿泥。她一个人独自走在300多亩、一片黢黑的实验田里,却不觉得害怕。”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青告诉记者。
科研不是做饭
最磨人的是等待

  女博士们更多的工作是身穿白大褂,手拿仪器,在实验室中进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性研究。实验室的工作既繁琐又细致,有时候多个实验同时推进,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实验中的一个小步骤都要做一个星期,如果当周的实验做不完,周末还要来加班。
  往往是月上中天的时候,实验室里还灯火通明,一次次的培植、一个个的数据、千万次的循环、无数次的变换,一年下来,单位的培养皿用掉了3万多个,用作取样的移液枪用掉了几十万个。 
  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小麦基因,大量的育种实验工作都是无用功。“最折磨人的是等待。很多时候,我们重复多个实验步骤,却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没有丝毫进展,而培育一个新品种,有时要十年之久。”省农科院作物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小麦分子育种课题组组长李根英告诉记者。
  “要是像做饭一样,把材料放进锅里就能做出来,这就不是科研,要相信好事多磨。”作为团队领头人的她,常常这样安慰大家。
出门逛街游玩
觉得是浪费时间

  面对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固定的工资,9位女博士却不甘清闲。“不能辜负国家这么长时间对我们的培养,要尽可能多地申请项目、多研究,希望用我们的努力研究,换来天下粮仓的充盈。”这是她们共同的心声。
  在从田地回来、等待实验结果的空闲时间,她们时刻不忘专业知识的自我提升。“每天国内国际的网站上,有成千上万篇相关农业的文章更新出来,有很多英文材料要看。知识需要时常更新,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出去逛街、游玩,我们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就是想把更多精力扑在研究上。”44岁的隋新霞说。
  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她们,回到家还要担起照顾丈夫、孩子的责任。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孩子放办公室做作业,有时候也会让孩子跟着下地当小帮手。“丈夫和家人知道我们的工作性质,都很支持和理解。”李根英说。
  今年32岁的张荣志是团队中的“海归”。因身体不好,怀孕初期的她需要静养保胎,可因为惦记实验,保胎结束后又马上投入工作。为了做实验,有孕在身的她凌晨4点就到实验室进行分段取样。研究员张淑娟为了赶实验进度,生完孩子一个半月就来上班。
  隋新霞是2000年来到研究所的,当时主要做实验室工作。不久之后,她的爱人考取了统招的博士生。“考统招需要的学费、生活费是笔不小的数目,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两个人同时读博,我就先工作供爱人先读,之后自己又读的博。”在读博期间,隋新霞继续在实验室进行遗传育种研究。
给孩子起小名
叫“麦麦”“苗苗”

  “当初还想着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双麦’,因为我跟他爸爸都是学农学的。”李根英说。办公室里还有女职工给自己的孩子起小名叫“麦麦”、“苗苗”。“因为这样叫着感觉很亲切。”
  “相处的时间长了,田里的麦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去地里一趟一趟地走,看看它们。负责供体材料培养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给麦子浇水、打药,过年都不能休息。晚上下班前都要去看一眼才能安心。”她们说。
  就是凭借着这分执著与热情,9位女博士组成的“娘子军团”互相鼓励和帮衬,在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上默默地奉献着。“我们国家正面临转基因技术的一个瓶颈期,国内自主产权基因比较少。针对此问题,我们团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劝我们说小麦转基因很难,不要做,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研究所在小麦转基因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李根英告诉记者。
  “这9名女博士和研究所的男同志一样,心怀‘为天下人谋食’的胸怀,奋战在田野、实验室里。在这个功名利浮躁的年代,她们的敬业精神值得发扬。”李青表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