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游,巧遇九旬“同村老兵”
老兵是1948年去台湾的,最近七年几乎天天去景点寻老乡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月23日,在王荫芷家里,王芳茗(右)与王荫芷(左)在聊天。(王芳茗家人供图)
     老家潍坊安丘的王芳茗(化名)是春节期间随儿女赴台旅游,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门前巧遇王荫芷的。想不到的是,二人竟出自同村。现年92岁的王荫芷是一名久居台湾的抗战老兵。据王荫芷的女儿介绍,从2007年起,只要天气允许,父亲都让保姆用轮椅推着他,到离家不远的“国父纪念馆”,寻找大陆北方口音的人攀谈,希望能找到来自家乡的人,以解乡愁。

  本报见习记者 王建伟              
 七年寻找乡亲,以解乡愁
  王芳茗今年79岁,老家潍坊安丘王家庄镇王家古城村,谈起春节期间的赴台旅游经历,她还记忆犹新。
  “2月23日,大年初五,是我们一家六口到台湾自由行的第三天。上午十点半左右,我和女儿刚参观完中山纪念堂,准备离开的时候,遇到了他。”王芳茗说。
  “当时我们从国父纪念馆的廊檐下走,和老头对脸,他坐在轮椅上,由保姆推着。我看他一直盯着我看,就走上前去跟他打招呼,说我是大陆来的。”王芳茗说,“接着他就问我是大陆什么地方的,我说是山东的,他很激动,说他也是山东的,接下来越问越近,才知道他竟然跟我是一个村的,都是潍坊安丘王家庄镇王家古城村的。”
  “当时我们聊到村里的人和事。我的爷爷和父亲,他都认得,我也回忆起来,村里人说过有他这么个人,他们弟兄五个,他是老大,现在他的那些兄弟都已经去世了。”王芳茗说。
  “他的名字叫王荫芷,为了生存,17岁那年投了国民党军队,后来考上了黄埔军校本部,跟着国民党军队去过河南洛阳、四川和上海等地,在1948年的时候,跟着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王芳茗说。
  王荫芷,别号馥斋,为黄埔军校第19期学员。“改革开放以后,老人曾经多次回过安丘老家。”王芳茗的儿子邹先生说,王荫芷虽然身在台湾,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乡和亲人。
  “2007年左右,他的身体就不太好了,双腿没办法走路了。从那以后,他就让保姆每天都推着他到离家不远的国父纪念馆,因为他知道,大陆来台的游客,不管是组团还是自由行,国父纪念堂都是他们必去的地方。见到一个北方口音的人,他都会上前攀谈,看是不是自己的老乡,以解自己的乡愁。从那时候到现在的七年间,只要天气允许,他都会去国父纪念堂。”邹先生说。

 完全保留着老家的生活方式
  王荫芷热情邀请王芳茗一家到他位于台北市的家里坐坐。“他非常激动,聊着聊着就非要邀请我们全家都在他家住宿吃饭,我们人实在太多,其他人在他那儿玩玩就离开了,不过他非要留我在他家里吃午饭。”王芳茗说。
  “他还完全保留着老家的生活方式,到现在都是一口潍坊话,不会说台湾本地话,吃的饭也都是老家这边的家常饭。”王芳茗告诉记者,“那天中午,我们吃的是包子、小米绿豆稀饭、拌黄瓜和清蒸鸡。”
  “清蒸鸡是我们潍坊安丘特有的一种做法,不炒也不焖,而是把洗好的整鸡放好作料,搁在锅里直接蒸熟。”王芳茗说,虽然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王荫芷离开了家乡,但是他在台湾依然保有老家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除了仍旧保有家乡的口音和吃饭的口味之外,王荫芷也仍旧遵循着老家的传统。据邹先生介绍,王荫芷离家到了台湾后,仍旧依据老家村里的家谱给自己的儿孙起名,“他是‘荫’字辈的,他给儿子取的名字中就按族谱取了个‘维’字。”

 “见到老家人,我会多活两年”
  王芳茗说,两人见面后,王荫芷就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中午吃完饭,连水都没喝一口,也没休息,他就拽着我到他屋里聊天。聊的都是他小时候村里的事,好像要把这么多年的乡愁一下都倒出来。一直到下午五点半我们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按村里辈分,他该叫我小姑,后来他跟我说,小姑,我总算见到老家的人了,见到你我会多活两年。”王芳茗说。
  2月26日,正月初八,王芳茗一家人离台返乡。“那天晚上八点,老人的女儿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老人非要前来送送,不然夜里会睡不着觉。都九十多岁的老人了,女儿开车送他,到了我们的宾馆以后,又拉着我母亲聊了两个多小时,一直不愿离开,他有太多的思乡情绪想要诉说。”邹女士说。
  “走的时候,他的女儿叫了我一声老姑,给了我一个拥抱。不知咋的,虽然以前没见过她,可我就是觉得那么亲近,那么自然。真的是两岸一家亲,我一丁点陌生的感觉也没有。”王芳茗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