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的环保新考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环境治理的进程会进一步加速,我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充满信心。”3月7日,陈吉宁作为环保部部长首次在全国“两会”上亮相。
  履新环保部后,陈吉宁说自己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是否蓝。但中国环境问题不仅仅雾霾这么简单,在改革开放之后短短三十多年中,几乎所有世界上发达国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在中国集中体现,这位环保部部长也许注定要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又红又专
  在清华大学东南角,有两座楼并排,几乎通体玻璃,迥异于周围的混凝土“盒子”。
  这是有名的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3月4日,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第一任环境工程系主任井文涌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座楼以太阳能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与同等规模的使用燃煤火电和锅炉供热的建筑相比,每年将减排1200吨二氧化碳和5吨二氧化硫,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
  “这座楼花费2000万欧元,由意大利捐建,是陈吉宁担任系主任时建立的,也是陈吉宁争取的。”井文涌说,2000年,意大利环境和领土部与中国环保总局达成协议,启动中意环保合作计划,意方答应捐建一座节能楼,一来推进《京都议定书》中关于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实现,二来为中国建筑节能做出一个探索。
  至于建在哪里,一开始还没敲定。“全国高校很多都在抢,最后通过陈吉宁对欧盟等政策的熟知和他的争取,使得该楼花落清华。”井文涌说,直到2003年,意大利环境和领土部同中国科技部签约,决定在清华大学建造,该楼后来成为清华环境学院所在地。
  陈吉宁组织协调能力,早在清华读书时就有所展现,作为陈吉宁的老师和曾经的同事,井文涌说,陈吉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他担任政治辅导员,就是团委书记。蒋南翔老校长曾提出培养学生又红又专,一个肩挑政治,一个肩挑业务,陈吉宁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被培养的。”井文涌回忆,陈吉宁1981年进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直到1988年硕士毕业。
  当时政治辅导员对一个人的塑造确实非常有帮助,在全国各个系统曾经很多掌舵者、领军人物都能看到清华政治辅导员的身影,如云南省原省长徐荣凯、中国贸易促进协会原会长俞晓松、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世年。
  井文涌还透露,陈吉宁大学时期的成绩非常好。1986年,中国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葆楷在清华设立陶葆楷奖学金,陈吉宁就是第一届奖学金的获得者。
  1988年,陈吉宁被国家公派去英国留学,“国家也是在有意识培养他,那个时候,公派出国是非常难的。”井文涌说。
  1989年7月,短暂在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就读9个月后,陈吉宁转学到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他度过了在英国的十年。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该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直至1998年回国。
  井文涌告诉齐鲁晚报记者,陈吉宁在英国期间,与欧洲一些学术机构等都打过交道,视野很开阔,人脉也广,协调能力很强。
  回国后,陈吉宁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一年后转为系主任,“他这个人工作很细致,业务能力很强,人品也很好。”井文涌说,“你都看不出来他是留过学的,没有架子,非常随和,这让大家都很支持他的工作。环境学院的成立,也离不开陈吉宁的努力。”
非院士校长
  2006年,42岁的陈吉宁就被提拔为清华大学副校长。6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的第18任校长。
  当时,不少人议论说陈吉宁并非院士却担任清华校长。于是,有老师找到陈吉宁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希望推荐陈吉宁为院士,弥补这一缺憾。
  钱易专门找到陈吉宁,陈吉宁却和她说,“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校长),就不能再考虑其他。”
  正是这位非院士校长,在清华师生中很快赢得了口碑。
  2013年10月31日,陈吉宁在最后一排站着听答辩会的场景被清华学生任婕拍下来上网后,引来疯传。
  3月5日,任婕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在主楼后厅,学校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候选人的答辩会开始一个半小时后,她看到陈吉宁悄悄从侧门走了进来。他并未打断答辩过程,而是径直走到最后一排站着。“当时感觉校长很有亲和力,没架子,就拍了一张,传到了人人网。”
  任婕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她路过清华的二校门,曾见到陈吉宁背着公文包,骑着老式二八自行车,同学也曾在清华一教门口见到陈吉宁斜跨在二八车上,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岳光溪聊天。
  “陈吉宁出席学生的跨年晚会,一起倒计时,有一年他就是穿着帽衫跑上台的,感觉跟学生很近,而且临场发挥很幽默。”在任婕眼中,“陈校长在学生中的口碑一直很好,而且越来越好。”
  2014年七夕,有学生逛街时拍到陈吉宁穿着T恤和凉拖,坐在一家店里玩手机。“当时评价是两种,一是清华男靠谱,七夕陪老婆逛街;另外一种是原来男生陪女生逛街都是一个标准姿势,坐在旁边玩手机,连清华校长都不例外。”一位清华毕业生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虽然随和,但陈吉宁不失为一个有魄力的改革者,甚至被外界认为是清华“最激进”的校长。
  担任清华校长三年的时间里,陈吉宁推动学校改革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给不少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陈吉宁就推出《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此做法类似国际上通行的tenure制,如果一个新应聘清华讲师,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评上副教授,那么可能被转岗或者辞退,这迅速激活了清华的用人制度。 
  2014年,清华大学又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次改革的内容包括试点开设2年期的通识课程,提高学生转专业自由度。
  这一次教改视为“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迅速将清华与陈吉宁引入公众视野。而通识课程的设置被看作是向哈佛大学学习,哈佛大学每位本科生必须修满涵盖8大学科领域(7大类)的32门核心课程,目的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
 系统思维
  作为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之前二十多年的经历几乎与中国环保事业分不开。
  陈吉宁在2001年、2004年主持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
  陈吉宁还是当年闻名全国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环评的主持者。
  2005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春教授发现圆明园内,施工单位用挖掘机将湖底挖开,铺满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他质疑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会破坏园林生态,此事被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该工程因事先未经过环评,缺乏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分析而被叫停。
  最终,圆明园管理处委托清华大学对其进行环评,陈吉宁主持的团队提出天然黏土防渗等做法,有效防止湖水渗漏的同时,避免了铺设防渗膜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006年的松花江水污染环评则是由陈吉宁带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几百位科研人员历时一个多月完成。
  井文涌还对齐鲁晚报记者透露,陈吉宁参与了新环保法的出台。井文涌说,在参加环保法的座谈会上,环境学者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全国人大环资委产生过一些分歧,导致相关负责人发话,“你们要是这么说,我们就不说话了,没法说话了。”
  “最终是陈吉宁带着环境学者的意见,与人大环资委沟通,学者的不少意见这才被写入环保法。”井文涌说。
  “到了环保部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是看天。如果天蓝,不敢懈怠;如果是像今天这样的天,就会感到不安,要加倍地努力。”这是陈吉宁履新环保部后的感言。
  这位新任环保部部长因其环境专业背景备受关注,人们期待他的专业知识会给中国环保问题的解决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陈吉宁擅长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如何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评估及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在3月7日的会议上,陈吉宁也再次强调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治理环境的系统性使得陈吉宁更容易发挥专业特长。
  在改革开放之后短短三十多年中,几乎所有世界上发达国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在中国集中出现,而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雾霾那么简单,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沙漠污染等等,这让环境问题的解决颇为棘手。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每年5%,美国只有1%,2013年中国还有100多万人没用上电。”井文涌说,中国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过只要现有法律得到有力执行,很多环境问题可以有效缓解。  
  就在几天前,环保部先后因污染问题公开约谈山东省临沂市、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临沂市市长张术平表示,接受约谈心情非常沉重,保证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  
  陈吉宁公开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是常态,今后要把这个常态翻过来,让守法要成为常态。
  督企督政还不是陈吉宁治污唯一的杀手锏,他承诺“绝不能卡着环保吃审批,戴着红顶赚黑钱,环保部下边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将全部从环保部脱离”,这似乎意味着治污将落到细处,更注重实效。
  3月7日,陈吉宁在答记者问时说,要用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毅力,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程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