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德州守军与日军激战处
小西门,看到了什么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处十米见方的土墩子,就是德州仅存的老城墙。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摄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刘志浩     
  (一)
  1937年9月30日,趁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撤出城北前沿阵地,日军到达德州城下。
  德州城的小西门,距离津浦线铁路最近处不过30米,是德州乃至山东的北大门。当时,也就成了日军进攻德州城的主要目标。
  我们到了德州,问年轻人,“知道小西门么?”
  摇头。没有人知道。
  一路从城东走到城西,直到靠近铁路时碰到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说:“知道小西门,但现在已经没有了,附近还剩下一块土墩子,那是德州城的老城墙。”
  从德州市区迎宾路与青年路的交会处往西走,大概50米,进入一条紧靠铁路的窄小胡同。一侧是铁路,一侧是低矮的瓦房,瓦房后面是正在施工的新建高层住宅区。
  哪里有老城墙的影子?
  沿着胡同继续走,掩映在瓦房中间,一处十米见方的土墩子就是老人所说的老城墙,也是德州仅剩的一段城墙遗址。
  沿遗址四周,德州文保部门建了一圈水泥墙,写着“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一旁还矗立着一个水泥砌起来的碑,用红色文字撰写:德州城墙遗址简介。
  对,真是这里了。
(二)
  当年韩复榘下令所属部队全线撤退后,守卫德州城的仅有第12军81师243旅485团不到一个团的兵力。日军以铁甲车、飞机、坦克为前导,大举进攻德州城。
  第12军81师炮兵营三连二班班长杨云青曾回忆说:“我们三连的阵地,在城墙西北角靠近铁路线的小西门处,日军先是以3架飞机轰炸,后增加到18架,对我们的阵地进行反复轰炸。”
  翻开《抗战中的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德州文史》,我们找到了那段历史:“铁路上铁甲车,不停用机枪扫射和炮击,之后他们用坦克撞击小西门的木质城门。在小西门上防守的三连连长古大长,把迫击炮弹按上顶火帽,从城上连续掷向敌坦克。日军的坦克被炸毁了,古连长也被铁甲车上的机枪射中前胸,而光荣殉国了。”
  后来,城墙被打开一个缺口,日军攻入城内。守军组成敢死队,在小西门附近的“靴子尖”城墙与日军展开肉搏战。
  今天的德州市区东方红、共青团、迎宾、新湖北路的纵横方块之间即是原古城区。
  1935年《德州志》记载:“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已指挥徐福建砖城。”改筑砖墙的德州城墙形似靴子,从小西门到“靴子尖”不出数十米。
  78年前,德州守军将士与日军激战的地方,大概就是如今我们眼前这块残存的城墙吧。
  城墙遗址往北一墙之隔,是一座简陋的平房小院,66岁的赵文英老人独自住在这里。她说,自己对老城墙有着无尽记忆。“小时候,姨家就住附近,经常到老城墙玩。”赵文英回想,“那时,城墙还都在,小西门大门很宽,得有十多米。”
  后来,不断有人来挖城墙取土,城墙逐渐消失,仅剩下如今这一隅。
  20多年前,丈夫去世,赵文英买下了现住的平房独居。
老城墙早已失去儿时记忆中的样子,因为担心城墙坍塌,赵文英时不时爬上斑驳的老城墙,用一把把的泥土填满缝隙。
(三)
  透过缝隙,70多年前的历史依稀可见。
  德州北依北京、天津,南邻山东省会济南,西可进中原,东可拥山东,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大概是日军一定要入侵德州的原因。
  坐在德州学院行政楼8楼的办公室里,季桂起忙完手头的工作,往往会望着窗外不远处那片学校的职工宿舍区。70多年前,这里曾是德县飞机场。
  据史料记载,1925年4月,奉系军阀张宗昌督办山东军务,指令部队在县城东北修建了小型军用机场。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驻防德县时,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又进行了改建。
  为扩建德县飞机场,日军和伪政府在本地和外地大量摊派民力和费用,劳工最多时曾达五六千人。
  德州学院的退休职工郭新中是当地有名的抗战研究者。据他描述,“老百姓在日军的刺刀下修炮楼、筑掩体、平跑道,稍有不顺,非打即骂,甚至关押。日军还强令民工惩罚民工,若民工不忍下手,则要承受更为严酷的惩罚。”
  该机场直至日军投降都没有建成,但已经初具规模。其中,机场内设有油库20多座,小型防空洞密布。这里成为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东重要的空军基地。
  除了飞机场,德州火车站也成了日军的侵略据点。
  1910年,德州站建成。这是一座中西风格混合的两层建筑,高翘的宫殿式屋檐与西式屋脊搭配在一起。
  说起德州火车站,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王德胜曾经这样描述:每当有客车要进站的时候,值班站长就用铁锤敲击挂在柳树上的一段铁轨,服务人员听到声音,从房间出来各就各位,检票后的旅客在站台排成一队准备上车。车站前的空地上,停放着一些拉送行李的车辆。站内的装卸均由脚行把持。为避免内部冲突,脚行把头将人员分为南货和北货两个班,每班四五十人,凡从南方运进或者向南输出的货物,由南货班负责,反之就由北货班负责。
(四)
  津浦铁路,使德州火车站迅速成为德州的商业中心,德州扒鸡飞向全国各地。
  那个时代,扒鸡传人主要代表人物是宝兰斋扒鸡铺的侯宝庆和德顺斋扒鸡铺的韩世功,还有张、崔、刘、赵等十数家,均为德州本城人。
  几十个扒鸡店铺,集中在火车站广场前,铺靠铺,摊连摊,前店后场,满街是刚出锅的扒鸡。
  日军到来后控制了火车站、码头的装卸及城内的大部分运输业务,设立了国际运输公司德县出张所。火车站周边也建起了很多日本商行,兜售东洋货。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1937年10月初的小西门,拉锯式的肉搏不断,守军将士多次将日军赶出城外,但是,终因缺少后援,绝大多数将士殉国,少数将士于10月3日凌晨从南门撤出德州。
  10月3日,德州被日军攻陷。
  根据多年走访以及查阅材料,郭新中还原了德州沦陷时的情景:
  “日军从小西门进入德州城后,发现在城墙根下防空洞里藏着30多名百姓,就用机枪向防空洞里扫射,将其全部杀死。当他们发现胜利街某某家的地窖里藏有人时,就向里面丢了四颗手雷,当即炸死20多人,十余人受伤,吃奶的婴儿同母亲一起惨死在血泊里……”
  日军就是以这种残暴的方式,开始了侵入山东后惨无人道的罪恶活动。
日军入侵,地方官未战先逃
  □徐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937年10月3日,日军第十师团占领德州。德州沦陷后,日军一路沿津浦铁路南下,相继侵占山东多县。
  由于毫无抗战决心,从省主席到县长等地方官早就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早在鲁北抵抗之际,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就下令黄河以北各地行政督察专员、县长向黄河以南撤退,省政府也做好了“撤退”的准备。11月中旬,山东省军政机关南移,省府各机关和人员先行撤到宁阳,济南危亡之际,再行迁往曹县。12月27日,韩复榘自己也逃往泰安。
  日军锋芒所向之处,从鲁北到鲁南,从鲁东到鲁西,绝大多数行政督察专员和县长无不弃政丢民,携款带物,闻风而逃:
  1937年9月,德州县长李树德在日军攻陷德州之前,携带家眷财物南逃。10月,日军还未进入馆陶(时属山东),县长王华安已是携款弃城他走。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益都县长杨九五和临淄县长冯谦光分别携带两县全部秋季粮税南逃。同月月初,寿光县长宋宪章为躲避日军,率部百余人逃跑,随身携带金钱财物10个大车,中国银行存折10个,现款10余万元……
  日军来临之际,山东地方官大量逃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其行为不仅有违守土卫疆职责,而且还动摇了山东人民抗战的信心。
  其次,抗战前各县都有一定数量的地方保安队,为县长所掌控,如果地方官组织其抵抗日军,至少可以迟滞日军侵略步伐。换言之,抗战初期日军长驱直入,中国丧师失地,地方官也应负一部分责任。
  最后,地方官逃跑致使各地陷于无政府状态,出现权力真空,游杂武装蜂拥而起,多如牛毛,老百姓深受其害。
  历史发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往往有其出人意料的结局,中共就是利用各地国民党地方官逃跑,日军又无力真正控制的形势,成功在敌后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