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义利之辩可以约束中国人
  “国学热”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玩味。传统的义利之辩,至少能够约束五分之一的人类——中国人,因为我们是一个无宗教而有道德的国度,不能用宗教的办法来约束人心,只能用道德的宣讲来确立做人的标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最有效的。当然,这个道德并非无懈可击。中国的古代史和现代史加在一起,才更加全面地告诉我们,一方面,即使有了儒家,这个社会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失去了儒家的制衡,这个社会就简直一无是处了。更重要的是,人们还是深陷在功利之中。比如,有人来请你讲课,不听你讲“四书”,一开口就说什么“曾国藩的管理学思想”,还是想要挣钱。其实,应该从挣钱这件事脱离出来,从国学的角度来反观它。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杨指杨朱,墨指墨子,都是讲“利”,如果失去宗教的制约,又没有道德的正面引导,那么,有多少中国人,就会产生多少杨朱。现在的中国人可以说是十三亿个杨朱,都有吃好点过好点的愿望,中国的GDP冲上去了。但是,这十三亿个杨朱,失去儒家的制衡,产生了道德困境,相互之间缺乏关爱,整个社会不是一个有机体。其实,老祖宗的东西很重要,以往把国学看得太被动,现在来看,国学才是保证中国长治久安甚至是发展的动力之一。
       ——刘东(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分清国学和国粹
  国学就是五千年文明不断的内在精神本质。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国学,国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关键人物是孔子。国学不是知识,而是一种修为、一种智慧、一种概念。有些人把国学理解得很肤浅甚至很庸俗。“忠”和“恕”是孔子精神的浓缩,有人认为“忠”就是封建社会的愚忠,是臣子对于皇帝的忠诚,是三纲五常,是无条件地服从。其实孔子所说的“忠”,是客观的意思,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不欺骗。孔子在答学生问时就讲到对于帝王可以斥却必须忠,意思是可以说反对的话,却不能欺骗。其实这也是现代社会呼吁的诚信。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被很多帝王用于统治人民,因此加入了很多封建统治的观念,这才让人们对于国学本身有了封建愚昧甚至迷信的感觉。就像《易经》所阐释的是自然规律和道理,怎么就被很多人用来迷信算命了呢?还有人以为写写书法、下下围棋也是国学,我认为那不是国学而是国粹,国学是精神层面的概念,是我国最具有凝聚力的文化内涵,是从来没有间断过的。 
    ——毕宝魁(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