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体验自行车修车师傅,传统老手艺如今鲜有人问津
若不热爱 怎忍得今日这寂寞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正在尝试给电动车充电。 本报记者 韩微 摄
   体验者:本报记者 李泳君 体验对象:自行车修车师傅 体验时间:2015年3月8日      9点至下午4点
  一辆红色三轮车,车上被内胎、外胎,车筐等诸多家什塞得满满当当。一年四季,23年如一日,修车师傅苗兆清就这么坚持着。修车时而很忙,时而很闲,一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虽然很累但让苗师傅乐在其中。8日,记者也着实体验了一把修车师傅的工作。临结束时,苗师傅说:“修自行车,真不是年轻人干的活儿。”
苗师傅: 干了23年,眼看原本热门的手艺不吃香了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只要天气不是特别恶劣,苗兆清都会准时出现在振兴路上支摊儿修自行车。多少年来,这几乎从一份工作变成了他的习惯。见到他时,他上身穿着一个灰色皮衣,略带油污,下身棕色休闲裤,也算整洁,更显职业。说起话、修起车,干练、麻利。
  “天气比较冷,来的时候我就多带了一个军大衣,修车之外的时间都得坐着,要不然挨不住。”今年53岁苗兆清,家住涝坡。30岁之前他以组装自行车为生,之后慢慢地就开始修理起了自行车。“以前修理自行车是一门手艺,也很吃香。现在电动车、汽车慢慢地多了,现在一个月也就挣个千八百块钱儿。”说起这行,苗师傅略显无奈。
  “师傅,我这电动车车不走了,是不是没电了。”8日中午13时许,一位女生推着电动车来到摊位前,“先把充电器拔下来,看看能充进去电吧。”苗师傅说完,记者便搭手上去帮忙查看,在苗师傅的指引下,记者虽然插上电源,但是电动车依旧没有反应,反复几次,依旧无效。“可能是电瓶坏了。”在苗师傅的帮助下,记者打开底座电瓶帮忙查看,“电源出问题了,先换一个地方试一试。”
  只要出摊儿,苗师傅一天都会待在摊位前。“只要天气允许,早晨六点之前我就会过来。一直等到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去。”苗师傅说,不忙的时候他也得守在摊位前,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苗师傅的妻子是一位环卫工,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没法按时回家吃饭,就随便买点吃的给苗师傅送到摊位前,“他们太忙,我随便吃点就好了。”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对街而食。
  “干了23年了,年纪大了,也不愿干别的了。”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苗师傅的手也畏冷怕寒。
忍得住无聊 耐得住寂寞
  除了修车这个主业,他还顺手配钥匙,快速充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修自行车逐步变得萧条起来,但是就着这么一份职业,苗师傅一干就是23年,除了用来养家糊口之外,更多的是热爱。
  8日的中午,天气忽然变得阴沉沉,刮着小风,显得有点冷,8日一上午,没有过来修理自行车的人。苗师傅的座位上摆着一份《齐鲁晚报》,苗师傅有个手机,闲下来的时候他就充上电打开手机,看看电子书,“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看报纸,偶尔看看电子书。”
  其他很长的时间里,几乎看不到自行车的身影。“师傅,我的车胎突然爆了,应该是被扎了。”下午三点,一名妇女推着一辆雅迪电动车来到摊位前询问。电动车的后胎瘪的厉害,记者用工具将后轮撑起来之后,将外胎抠出来,漏出内胎。于是用气筒充满气,放到事先盛好水的水盆里,终于查到漏水的地方,赶忙将内胎打磨平之后,贴上胶,堵住。
  一直到晚上快七点,天色已黑,苗师傅才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现在骑自行车的人也少了,再说修自行车需要很大耐心,真不是年轻人干的活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