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举行
16个家庭获评全市“最美家庭”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月6日,获得表彰的优秀女性上台领奖。 本报记者 邹俊美 摄
     本报聊城3月8日讯(记者 邹俊美 通讯员 魏晓倩) 3月6日上午,聊城市庆祝“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会上对全市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和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会上授予聊城市国家税务局收入核算科等115个单位“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授予姚淑霞、夏敬梅、刘军华、王海梅、李明、严玮、马海龙、李燕、李辉、岳东银等220名同志“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授予临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40个单位“市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 
  据了解,聊城启动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响应,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决定授予谢凤英家庭等128个家庭市“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授予王燕冰家庭等16个家庭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同时授予“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同时市妇联与市综治办研究决定,授予李晗家庭等100户家庭为“平安家庭”荣誉称号;授予胡敏等100名同志为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授予东昌府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等40个单位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会上“齐鲁巾帼十杰”获得者杜立芝、“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王燕冰作了事迹报告。 
 优秀女性 
“齐鲁巾帼十杰”获得者杜立芝: 记了50多本工作笔记
  29年来,杜立芝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农作物新品种40多个,开展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创新2项,推广立体种植模式5项,现场技术指导8000多次,并开通了杜立芝技术服务热线,累计接受电话咨询3万多个,接待前来咨询的农民2万多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4万余份,指导农业基地生产1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为农民服务的结果。 
  杜立芝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考上农业院校,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杜立芝在乡镇农技站、县农业局植保站、蔬菜站、技术站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坚持深入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经常是一身汗水,一身虫。晚上在村里搞技术培训,常常是深夜10点才到家。冬天钻大棚的时候,棚外是零下七八度,棚里零上二十七八度,忍受超过30度的温差。白天跑了一天,晚上杜立芝赶紧把当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经常都要熬到深夜。 
  杜立芝记了50多本厚厚的日记、达到了300多万字。并结合生产实际,撰写科技论文,先后在《中国农技推广》、《山东农业科学》等省级以上杂志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及科普文章30余篇。  多年来,杜立芝先后获得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并光荣地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辛兴店村“80后”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宇: 带着感情带领村民致富
  2009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新宇被高唐县委组织部选聘为大学生村官。2012年2月,汇鑫街道党委选派她到辛兴店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45家企业联合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陌生的岗位、未知的困难,让张新宇感到责任重大。百姓对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从最初的质疑变为现在的认可与支持,辛兴店村的面貌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新宇到村任职后,第一时间深入了解情况。召集党员座谈,同历届村干部交谈,她了解了村里的全面情况,带着感情逐户拜访群众,倾听他们的需求。走访村里的能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对村内45家企业、200余户群众的走访,张新宇了解到了基本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张新宇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依托临近高临高速高唐出口的区位优势,规划建立了辛兴店机械加工产业园,成立了产业园企业联合会,搭建起企业学习交流的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企业主的素质能力,由企业联合支部牵头,邀请5名县内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前来介绍经验、指导工作;带领他们到万达机械、沃田重工、赛尔导轨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寻求合作。同时,张新宇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了1000万元的发展资金。今年以来,村里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先后申报注册了20余个商标,据最近3个月的销售数据显示,村里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
           记者 邹俊美
 最美家庭 
东阿县姚寨镇西孙村侯爱英: 柔弱的双肩托起两个家庭
  侯爱英今年40岁,是山东省东阿县姚寨镇西孙村人。1992年,侯爱英婚后第二年,大伯哥孙炳法在外地打工时不慎触电身亡,家里剩下嫂子、侄女以及两个双胞胎侄子。嫂子为了生活,撇下一双儿女,带着一个男孩改嫁他乡,空落落的院子里只剩下九岁侄女孙艳艳、四岁侄儿孙长波,两个孤儿和年近六旬的婆婆生活。正当孩子们又哭又闹、婆婆茫然不知所措时,侯爱英来到婆婆床前:“娘,您甭着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虽然哥哥不在了,嫂子也走了,从今以后俺养您老,哥哥的俩孩子俺给管着,俺会像亲娘一样把侄子、侄女抚养成人!” 
  为了两个家庭,侯爱英丈夫外出打工挣钱,自己一个人在家植桑养蚕、耕种9亩田地挣钱补贴家用。在这个家里她从来没有睡过5个小时以上的觉,夜里4点多钟就要起床干活。儿子、侄子和侄女逐渐到了上学的年龄,侯爱英总是先给侄子、侄女交学费,自己孩子的学费却缓了又缓,侄子和儿子顽皮不懂事,经常在一起打架,无论谁是谁非,侯爱英总是严厉训斥自己的儿子,不让侄子受半点委屈。2000年,侄女孙艳艳到了出嫁的年龄,作为婶娘的侯爱英像亲娘一样为侄女置办了丰厚的嫁妆,为侄女送去长辈的祝福;侄子孙长波由于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虽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提亲者却寥寥无几。于是,她走东家、串西家,积极张罗侄子的婚事,出资并操心为侄子建起了五间大瓦房,置办了一套崭新的家俱,并最终帮助侄子娶上了媳妇,建立了小家庭。 
  侯爱英用女性柔弱的双肩托起两个家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相继被评为“东阿县首届十大孝子”、“最美东阿人”、“聊城市十大孝星”、“聊城市孝心子女”、“聊城市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阳谷县阎楼镇张德宪: 设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学子圆梦
  张德宪现年78岁,1936年出生在山东省阳谷县阎楼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妻子李爱梅和张德宪同岁。张德宪上学时积极上进,但是,随着常年积劳成疾的父亲离世,才十二岁的他小学二年级都没念完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承担起抚养兄妹七人的家庭重担。从此,因贫困而求学无望成了张德宪多年来刻骨铭心的痛。
  成家后,张德宪夫妇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尽管如此,他仍全力供儿女上学。他和妻子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可能多挣一些,让孩子们安心地读书,让自己的命运不再重演。四个儿女渐渐长大成人,张德宪一家的生活也好了起来,尤其是学业优异的二儿子张怀生在北京事业有成,每年都会给父母亲几万元养老钱。
  到2001年春节,老人手中已有近20万元。深知贫困家庭供孩子上学艰难的张德宪夫妇,决定用这笔钱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圆梦”,在阳谷县第一中学设立了“张德宪教育基金”。他每年拿出6万元资助学生,一部分给贫困学子,一部分作为奖学金奖给优秀的学生。现在他夫妻俩已经连续捐助了13年,共捐出78万元。 
       记者 邹俊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