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启功
2015年03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树松
  近日,笔者听说了几个展地不同的著名人物书画展,也抽时间前去浏览了展品。几个展览给了笔者一个相同的印象——结帮拉派。这个样的帮派,还不像学术界由于长时期致力于研究学问自然形成的学派,而是以乡籍为域的“乡情派”、以家族为主体的“家族派”。什么“江南江北某族”、“省、市、县某派”的书画大家、巨匠作品展,而且来捧场吆喝的也都是以“家乡”人或家族人为主。每个派中,自然都有一个“派头”,大都是当地或家族出来的位高、龄大或在派中社会影响大的人物。让人看起来不像是艺术家的成果展现,倒像是江湖派别力量的显示和体现。再说,这样的展览,里面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可以,大多数是因为扩大乡情、族势力量而参与的,作品实在不敢恭维。说起乡情、族情,谁人都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总是多几分情感的,但书画绝不会因为“乡情”、“族情”就会成了高水平,人情和书画是两回事。
  这种人为制造的派别,犹如江湖上的门派一样,抢山头,占地盘,谁的人多谁的势力就大。笔者在当知青时就常和伙伴们说一句有关粗粮细粮的口头禅:“地瓜一堆也是地瓜,麦粒一颗仍是麦粒。”现在想来,书画界“拉大旗,做虎皮”的“派头”就像麦粒一样,不论他是真的书画大家,还是高官达人,既然掺到地瓜里,虽然麦粒不变,可弄不好还会被成堆的地瓜“埋没”掉。真正的书画家应该向启功先生学习——爱新觉罗是一个世家望族,而启功先生的书画盛名更是望族之望,在享誉国内外的同时,更是直接影响着爱新觉罗整个家族。在上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家族想以家族的名义办个书画展,因启功是家族的荣耀,邀请启功参展,以“借光”增彩。结果,启功以《族人作书画,犹以形式相矜,征书同展,拈此辞之,二首》诗曰:“闻道乌衣燕,新雏话旧家。谁知王逸少,曾不署琅琊。”“半臂残袍袖,何堪共作场。不须呼鲍老,久已自郎当。”以真实的古诗话和顽皮诙谐的自嘲予以婉拒了。还有的人,因知道启功的祖上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胞弟,给启功写信时常冠以“爱新觉罗”的族称。初时,启功不以为意,久之,启功便以“查无此人”退回,并在多个场合说:“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因为,启功的身份证和一些正规的档案资料均是“启功”二字。有的人曾向启功请教如何辨别市面上启功作品的真伪,启功却常对人说:“写得好的是假的,写得不好的是真的。”幽默之中得见真实品格!
  看现在的书画界,真让人为之胸闷,拉帮结派、自吹自擂不说,口里喊着新时代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们,却往往走的是不开化的旧时代“江湖”老路,哪里还有一点自立精神?还有的人,拿着书画家的头衔成了“进阶”的资本。笔者觉得,只有心虚力不足、想用人头来补齐的人才好拉帮结派,以“人多声势众”来唬人,才好傍上宗族、高官、洋人、名师,打着他们的旗号来撑门面,狐假虎威。
  启功先生的谦逊低调,恰如郑板桥诗赞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表现了一位艺术家真正的“大”字——正直人格、豁达胸怀、艺术气节与能量自信。顶天立地,独立不倚,是五湖四海的大公,而不是狭隘的门派之争和自诩标榜的小私,是值得当今书画界所有人学习的。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特邀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