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五大网购“猫腻”
2015年03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高倩倩 综合整理  
“钓鱼”网站层出不穷, 网民受骗防不胜防
  网购时常遭遇“钓鱼”网站,或进行“挂羊头卖狗肉”式售假,诈骗招数层出不穷。消费者一旦受骗,由于大部分被投诉网站实际经营者无法查找,职能部门难以监管,调解或查处的成功率很低。
  支招:消费者发现被“钓鱼”后要及时登录网银,查看款项流向,及时联系银行客服和款项流入支付平台,冻结款项,尽快报警。

先涨价后打折, 真促销假优惠
  部分网络商家经常宣称所谓的“最低价”、“最便宜”或“最划算”,并打着“限时促销”的幌子忽悠消费者。实际上,他们大都采用“先大幅涨价,再打超低折扣”的伎俩,网民掏钱消费了,以为得到较大实惠,实际可能吃了暗亏。
  支招:抬价打折、虚构原价,包括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或其他欺骗性价格标志销售商品的都属于价格欺诈,可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

团购价低服务“缩水”, 网民易遭“二次消费”
  团购网站推出的“超低价”销售活动到真正消费时相关服务同步“缩水”,引发纠纷。不少消费者投诉“团购后被迫二次消费”,如“酒店团购价变预付价”等现象屡见不鲜。
  支招:选择信誉度高的网站,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货到付款,避免向网站提供的个人账户付款。消费者应对销售页面、消费提示、付款界面记录等截图保存。
商品真伪难鉴定, 网店商家“踢皮球”
  不少网络商品声称“原装行货”,“支持专柜验货”等,但消费者购买后想“验明正身”却遭遇“鉴定难”,网站店主、销售专柜、专卖店、代理公司相互“踢皮球”。
  支招:此类问题,网络消费者可通过录音、公证等方法记录品牌企业对产品的口头鉴定意见或答复,以代替品牌企业的书面结论。

海外代购风险大, 验货退货维权难
  海外代购存在较大风险,如购买的商品有质量瑕疵,很难退货;而有真伪存疑的问题,国内也缺乏有效的鉴定渠道;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维权就更加难了。
  支招:我国还没有关于网络代购电子商务交易的立法。买家应要求代购人提供购物凭证、收银单据、商品出售商家的联系电话等,并保留邮寄凭证,以备查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