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归,新家“敞怀”迎
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蛟龙”将在青岛安家
2015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7日上午,载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母船停靠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本报记者 杨广帅 摄
     本报青岛3月17日讯(记者 蓝娜娜 李虎) 17日,在执行完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科考任务后,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母船返回青岛,停靠在同日正式启用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在此“安家”,据悉,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中心。 
  “蛟龙”号“安家”的国家深海基地坐落于青岛即墨,占地面积390亩,海域62.7公顷,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12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作为“蛟龙”号的母港,基地码头泊位可同时靠泊两艘6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
  作为载人潜水器及其他深海装备进行水中检测、调试、试验的重要设施之一,潜水器试验水池还是潜航员完成陆上模拟训练后进行技能训练的必备场所,也是深海装备维护维修或升级改造后,进行设备性能验证的必备场所。
  17日,在国家深海基地刚建成的潜水器试验水池车间内,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大型水池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记者看到,该潜水器试验水池由圆形水池、矩形水池和小矩形水池相连组成,与潜水器维护车间通过轨道贯通。“在三个相连的水池中,最大的是圆形水池,这个水池池体深10米,设计水深8米,直径40米,与江阴的‘锅形’试验水池相比,这个水池由于上下口径同样大,所以总体的深度要更深,潜水器在水中可活动范围也更大。”国家首批潜航员之一傅文韬说,今后“蛟龙”号的布放、下潜、回收等试验都将在此进行。 

基地本领 能模拟全球最深海域的压力值
  对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而言,在执行任务中,除了要完成既定的科研工作,更要保障潜入深海的潜航员、科学家安全,为此,所有的深海设备在投入应用前,均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压检测。 
  在国家深海基地“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内,两台超高压测压设备被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一台是超高压压力罐,最大检测压力是90兆帕,相当于深入海下9000米的压力值;一台是全海深耐压试验装置,最大检测压力是120兆帕,相当于海下12000米的压力值。可以说,现在提供的最高压测试也是全球海洋最深海域的压力值,能够满足现有所有海洋设备、深海工程装备的压力测试。”国家深海基地助理工程师任玉刚说,在抗压测试中,两台设备均可为被检测设备模拟出深海压力、温度,从而检测到被检测设备在深海环境下的噪声、形变等情况。

“蛟龙”故事 女潜航学员海底连续作业10小时 
  据悉,“蛟龙”号在此次科考中,完成首次发现的西南印度洋热液岩区样本采集等工作,累计实现100次下潜作业,仅有的两名女潜航学员格外引人关注。“我是第一次真正下潜到海里执行任务,感觉真的是进入到海底世界,下潜的时候因为潜水器外都关闭了灯,窗外游过的一些鱼虾就好像流星划过一样。”女潜航学员张奕说,此次科考位于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区,地质环境非常复杂,“我们首次发现了热液活动区,那里的地形到处都竖着‘烟囱’,从‘烟囱’口还喷出数百度高温的浓烟,我负责从左舷窗观察外部情况,及时提醒主驾驶躲避障碍,防止撞在‘烟囱’或岩石上,同时还要进行视频录制等,连续10个小时的海底作业还是比较辛苦的。”
  据了解,在此次科考中,中国实现了5个首次和8项创新。其中,首次发现了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首次发现了多个海底热液喷口,首次取得了硫化物区标本,打破了过去只能搭载和利用国外载人潜水器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研究的被动局面。“‘蛟龙’号累计实现100次下潜作业,相比俄罗斯、美国等海洋科考成熟的国家,中国海洋科考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点。”参与过82次“蛟龙”号深海下潜作业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原副局长、中国大洋第35航次顾问刘心成说。    本报记者 蓝娜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