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刻在石头上的公文
2015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加深
  山东曲阜孔庙内,原有一块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的著名东汉隶书碑刻(现置曲阜碑苑),这就是汉桓帝永兴元年(153)立石的《乙瑛碑》。此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也是三碑中最早的一块,故素为历代书法家所重。
  该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除这个名字之外,还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一个叫《孔龢碑》。《乙瑛碑》之所以有名,原因主要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碑的汉隶书法之美,历代文人和书法家如欧阳修、赵崡、郭宗昌、王澍、翁方纲、何绍基、孙承泽等都对其称颂不已。第二个原因是碑阴刻有宋人张稚圭的题记,题记中认为是“后汉钟太尉书”,钟太尉就是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151-230),此事遭到当时的大学者洪适的反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后人对此碑的关注。第三个原因也正是本文要说的,即这块石碑上所刻的是上奏皇帝的两道公文。
  简而言之,此碑产生的背景是:东汉桓帝元嘉三年(153),因孔庙的礼器和春秋祭祀没有专人掌管,孔子十九世孙孔麟廉申请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此事。碑文中的两份公文中记载,当时的鲁相乙瑛将此事上奏朝廷,乙瑛离开鲁相之位后,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再奏于皇帝。皇帝批示由新任鲁相平(姓氏不详)遴选适合规定条件的人担任此职,孔子后人孔龢最终当选,鲁相平写报告回奏。
  碑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司徒吴雄和司空赵戒上书皇帝的奏折。需要交代的是,在此之前,前任鲁相乙瑛曾经给汉桓帝上过一次表,提出了在孔庙增设一个“百石卒史”职位的请求。碑中的第一部分就是在乙瑛离任后由吴雄和赵戒为此事再次向桓帝上的表,其大意如下:臣吴雄和赵戒上奏皇上,前任鲁相乙瑛说,皇帝曾下诏,鉴于孔子在著《春秋》、《孝经》、删定《五经》、演绎《周易》之《系辞》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地建立了孔庙,孔子后代褒成侯(孔莽,后为避王莽之讳改名孔均)虽四季都能来孔庙祭祀,但祭祀完就走,平时孔庙里的礼器无人管理。所以我们再上书给皇帝,请批准在孔庙设置这样一个管理岗,专门负责此事……请允许臣的请示,同意前任鲁相乙瑛提出的为孔庙设置一个“百石卒史”岗位。
  皇上下诏说:“可以。”
  这一段公文中提到了两个与碑名密切相关的信息:一个是人——前任鲁相乙瑛;一个是官名——百石卒史。仅凭此两条信息,我们已经明白《乙瑛碑》为何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以及为何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了。
  什么是“百石卒史”呢?其中的“卒史”是官名,这类官职级别不高,年俸禄是粮食“一百石”,故名。而康熙皇帝(1684)朝圣谒庙时,当时的引导官孔尚任(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桃花扇》的作者)曾介绍此碑为“百户碑”,这就令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想必是“石”与“户”字形相近,这位孔引导官没有事先备好课,见了皇帝一紧张,就闹了这样一个大笑话。
  第二部分也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公文,是吴雄和赵戒上书洛阳宫(未央宫),汇报新任鲁相平按诏书中规定的选人标准,遴选孔龢为“百石卒史”的过程,故又称《鲁相平奉诏选补孔龢为孔庙百石卒史状》。
  第三部分是赞辞,而且主要是赞颂前任鲁相乙瑛的赞辞,关于这一部分,有的说是公文,有的则说不是。但有了这个赞,我们也就明白为何这块碑最为广泛使用的名字叫做《乙瑛碑》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高唐县志》载,这个赫赫有名的前任鲁相乙瑛的其他信息,均不见载于他处,幸赖此碑才得以传世。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