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的灾难前,“转发”也是一种帮扶
本报携手烟台CGV星聚汇影城共办《失孤》点映,参与市民纷纷话感受
2015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观后感1 在电影里体会到温情
  本报记者 陈莹

  16日晚上7点,本报携手烟台CGV星聚汇影城共同举办的《失孤》点映在影城9号厅正式开始,70余位市民共同欣赏了老戏骨刘德华与小鲜肉井柏然的精彩演出。虽然是一部“打拐”题材的影片,但父与子的温情、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扶持将观众深深打动,不少人多次泪洒现场。
  影片结束后,记者对观影市民进行了采访,不同的观影感受表明大家从这部影片中各有所获。记者从发行方了解到,电影《失孤》将于20日正式登陆烟台各家影城。
  作为2015年首部“打拐”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彭三源将电影的故事设定在一个1998年丢失了两岁儿子的父亲雷泽宽长达14年的寻子之路上。历经艰辛的一路,因为雷泽宽在一次车祸后遇到4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演)而发生转折……
  由于与几个月前放映的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有着相同的“打拐”题材,《失孤》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亲爱的》进行对比的各种话题。在宣传期,片方也曾表示:不用惨烈戏份来赚票房。可这样的喊话,对于一些“望名生义”的观众,尤其是看过《亲爱的》的观众而言,有点轻微。毕竟“打拐”的故事核心不可能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题材很悲呀,会不会看了心理压力很大?”在《失孤》点映的招募期,一些市民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可直到走进了影院,随着影片的放映,现场不时响起“啊,风景真美”“哈哈,快跑”……诸如此类与往常看悲情片时“不搭”的声音。
  在沉重的话题之外,电影也没有抛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也就有了父与子的温情,有了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扶持。
  “没有《亲爱的》那么惨烈,有温情在。”观影结束后市民马女士笑称。
  《失孤》放映结束后,记者在现场做了一个简短的采访,15位观众中有12位表示,对电影中网友看到寻子消息后进行转发的场景记忆深刻。
  “以前也会转发一些这样的寻子微博,可就是随手一转,很随意。”市民张先生说,当从电影里看到,刘德华从井柏然的口中得知,他4岁被拐时与他一起被拐的还有同村的一个男孩这个消息后,偷偷跑到网吧将这个消息发到了网上。网友一个接一个地转发,面画不停转换,一头红发的女孩靠着简短的消息找到了井柏然父母家的村子时,张先生说,“我突然意识到,转发也是一种帮扶。”
  市民张女士更是直言,《失孤》对她来说,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场对“失孤”群体的认识,也更触发了她伸手相助的信念。
观后感2 “转发”也是一种帮扶
观后感3 对“刘天王”有了新认识
  “戏骨!”看着刘德华电影长大的市民曲女士坦言,自己是冲着刘德华走进影院的,而《失孤》让她对刘德华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只靠帅打动我的天王了。”
  自刘德华宣布结婚,特别是有了爱女以后,一些市民都会有种感觉:刘天王在“减产”,那个每到贺岁片必出现的刘德华身影渐少。
  《失孤》开拍以来,刘德华扮农民蹲在地上吃泡面不被认出、被农妇打耳光这样的消息偶尔也会飘入耳中。不知是出于片方的宣传目的,还是其他原因,总会给人一种造作之感。直至在影片中,灰白的头发、微驼的背影、干皱的手和一脸的小心翼翼,把刘天王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这些曾经的标签统统撕去了,他就是丢了儿子,十多年来奔走在路上寻子的农民雷泽宽。镜头推进到“被农妇打耳光”的场景,“叭、叭”的耳光声和特写下刘德华被扇红的脸,撞击着观众的耳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