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
争议仲裁院入选省示范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18日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薛密质) 日前,省人社厅、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公布了首批全省示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名单,庆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入选。
  据了解,庆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成立于2005年8月,是全省首家县级仲裁院。仲裁院成立以来,着力推进机构、队伍、效能、机制、制度等全方位建设。以“裁审一致率达80%、错案率和当事人投诉率为零”的工作要求,经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流程,真正实现了审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得当、仲裁裁决统一的工作目标,案件当期结案率达98%,终局裁决案件占仲裁裁决案件的比率达35%,较好地维护了仲裁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农民的“花样”生活
  走进武城县李家户镇,一个连一个的食用菌种植大棚矗立在田间沟畔,蔚为壮观。虽是隆冬季节,但在食用菌大棚里,却是一片繁忙,菇农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着采摘。
  丰收的背后,是该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是武城农信社的倾力支持。据了解,武城农信社通过为食用菌种植户授信、发放贷款、贴心扶持等形式,不断壮大食用菌产业。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长为响当当的“特色富民产业”,让越来越多的种植户过上了“花样”生活。
贴心助农 培育“致富花”
  2006年,武城县李家户镇村民李德江率先试水食用菌种植领域。创业初期资金缺口大,流动资金需求高,技术不够纯熟,规模一直无法做大。针对这个问题,武城农信社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调研,最终确定帮扶方案。
  为支持种植户引进优质的食用菌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农信社向食用菌产业带头人授信12万元,在李家户镇率先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大棚。在看到李德江丰收后,持观望态度的人们的热情被点燃,相继盖起了食用菌种植大棚。为使种植户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创业,武城农信社的信贷人员对种植户逐户走访,了解种植状况和自己需求,建立种植户个人信用档案,根据情况对其进行统一授信。
以点带片 催开“幸福花”
  农户种植模式单一、信息来源闭塞、文化程度低等问题使得广大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要想将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武城农信社顺势而为,主动提供资金,帮助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改变种植户各自为战的局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大批的村民,但资金依然是合作社面临的巨大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后,武城农信社主动登门,为合作社进行集中授信,降低社员准入门槛,开办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多个信贷品种,有效满足合作社及种植户资金需求。
以片扩面 助开“特色花”
  2010年初,武城农信社投放40万元支持该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试水“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家禽养殖”高效立体农业模式,该模式不仅使种植户投入成本降低,而且收益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保持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为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特色农业,武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武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武城农信社乘势而上,倾力打造“阳光信贷”与“特色信贷”2个工程联合运作的新型支农模式,通过2项贷款联动平台为依托,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破解种植户贷款瓶颈。
  目前,武城县李家户镇已形成了“一红一白一牧”(西瓜、食用菌、畜牧业)的特色农业格局,年创收230万元,人均增收500余元,该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德州市先进示范基地”。        (孙灵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