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华(左)的剪纸作品《枣乡姑娘》。 本报记者 郭庆文 摄
本报记者 郭庆文 通讯员 曹兵
她只有1.1米左右的身高,她的胳膊比常人短了一多半,她的手指又粗又短,却用数十年的勤学苦练,练就了一双巧手,剪窗花、十二生肖、八骏图,甚至人们枣林间劳作图画,惟妙惟肖。她就是茌平县肖庄镇蒋庄村今年48岁的郭淑华,一位患有侏儒症的“矮大婶”。
先天患有侏儒症,身高仅1.1米
18日上午,还未出正月,蒋庄村每家的对联和窗花仍然红彤彤的。玻璃上的窗花是“年年有鱼”,墙上贴着“十二生肖”和“八骏图”,图上“兵强马壮,民富国强,实现民族复兴梦”几个字与骏马的鬃毛巧妙相连,在村民郭淑华家里,这样红彤彤剪纸到处都是。
郭淑华今年48岁,先天患有侏儒症,身高1.1米左右,剪纸、绣十字绣是她每天的大部分生活。虽然因为先天患病发育不正常,胳膊比常人短了一多半,十指又短又粗,不能干活,郭淑华却凭借剪纸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人物。
“小时候身体在长,腿和胳膊都不长,很快妹妹都比我长得高了。”郭淑华上过五年小学,不发育的双腿渐渐撑不起长大的躯体,她的右腿变形严重,走路只能慢慢地挪。身体上的不方便和同龄人异样的目光,让她放弃了上学,只呆在家里。
郭淑华的剪纸是从一张糖纸开始的。离开学校后,干不了体力活儿的郭淑华一个人闷在家里,很不开心。偶然的机会,村里一位大娘送给她一个花样,让她解闷用。那是用糖纸剪出的一朵小花,郭淑华用废旧的纸张照着样子剪花。
“手臂短,坐在轮椅上够不到轮子,需要推着,手指也不灵活,剪东西很费劲。”郭淑华说,身体条件不好,如果不是从小对剪纸感兴趣,有时间就琢磨,很难剪好。
自学剪纸,巧手剪出“枣树王”
从一张糖纸开始,郭淑华的剪纸全靠自己摸索。
1994年,郭淑华嫁给同村的丈夫,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农村困难的条件不可能让郭淑华花钱买笔、买纸“玩”。孩子上学以后,孩子用剩下的铅笔头和废弃的本子成为她的主要工具。
郭淑华将自己见到的东西在脑海中形成印象,画出来再剪。从最简单的牡丹、梅花、小狗、小猫到复杂的人物、场景。听说郭淑华有这样的本事,村里人过年或办喜事有用到剪纸时,都来找她。“每次都多给我两张红纸,剪完剩下也送给我。”她说。
茌平县是著名的枣乡,2012年,镇里的文化站长拿着一张“枣树王”的照片找到郭淑华,希望她能剪出一幅作品,到县里参加比赛。这颗“枣树王”已经五百多岁,是当地枣文化的标志,如何创作让郭淑华很心焦。
“给我的照片是冬天的,只有一棵枣树,枣树上连树叶都没有。”郭淑华凭着对枣乡的熟悉,用一周的时间画出一幅金秋枣乡收获的场景,枣园游人如织,枣林里,枣树王赫然独立,喜人的圆铃大枣长满枝头。
这幅名叫《枣乡情趣》的剪纸获得2012年“茌平县民间剪纸精品大展”二等奖,并被展览到圆铃大枣博物馆中。
“得趴在桌子上画,比平常人要费劲得多,画出来要三四天,剪出来也得三四天。”许秀云老人今年72岁,在老人的四个儿女中,郭淑华排行第三,女儿羸弱的身体始终让老人放心不下。如今外孙女长大了,女儿也能有所乐,她非常高兴。
“枣树王”的成功让郭淑华对剪纸更有劲头了,但先天条件的不足让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此后两年里,她相继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比赛,《欢乐采摘节》、《狡猾的老鼠聪明的猫》获得了二等奖,2014年一幅反映农村变化的《春风送暖》还获得了一等奖。
“镇里危房改造给我们盖了新房,也有低保。”郭淑华说,这些年丈夫要照顾她和孩子,一直在家务农,她正在绣一幅六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希望能赚一些钱补贴家用。
郭淑华的剪纸作品用报纸包好,收在一个箱子里,上面写着作品的名字。“这是大病救助、贫困生救助,这边是镇养老院……”打开报纸,这一幅寓意新农村建设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去年年底,她通过观察村里跳广场舞的场景剪出一幅作品,里面有跳舞的老人、坐马扎扇扇子的观众和一旁扭动的孩子。
郭淑华的剪纸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村里的小学校长邀请她给孩子们讲剪纸课,但她的剪法全是自己琢磨的,没有正规学过,暂时拒绝了。
“我的剪法和老人们不一样,因为手上没劲,只能剪六层,不知道怎么交给孩子们。”郭淑华说,她的身体不方便到学校教课,孩子们如果想学可以到家里来。现在村里会剪纸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她希望自己能系统的学习一下。
希望有个老师,能系统地学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