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就背起步枪打鬼子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喜坤保留着当年战友的照片。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摄
     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村庄百姓收获的粮食被抢掠。在蓬莱县费东村,原本就贫苦的村庄民不聊生,学校随时停课。1942年,14岁的宋喜坤成了费东村民兵队长,背起一杆“单打一”步枪加入抗日。
  讲述人:宋喜坤 记录人: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1940年,当时的蓬莱县城附近有四个炮楼,蓬莱城、龙山店、大黄家、大辛店各一个,每个炮楼有十几个日本人驻守。由于缺乏粮食供给,日军经常下乡扫荡、抢东西,尤其是麦收之后。“当时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鬼子来扫荡的信儿。”宋喜坤回忆,那时候在本村小学读书,鬼子一来扫荡,学校就停课。
  由于日军扫荡过于频繁,学校停课,宋喜坤不得不失学在家。不过由于年龄小,宋喜坤当兵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直到1942年10月,年仅14岁的宋喜坤参加了费东村的青救会,并任基干民兵队长,“那时候要成立青救会,别人没愿意去的,我爸在村里管事,就说别人不去你去吧,正好我也愿意,就背着一杆土造的‘单打一’步枪开始打鬼子了”。
  1942年,身为民兵队长的宋喜坤接到上级命令,要破坏蓬莱城到龙山店、大辛店的公路。“这段公路是日军两个炮楼之间的公路,平时日军的车辆来来往往,是运输人员、武器的要道。”宋喜坤说。
  于是,在此一百人的民兵,拿起种庄稼用的镐头、铁锨,趁着夜色,开始挖路,用镐头捣毁路边电线。炮楼上的日军发现有人破坏公路,用小炮打击。这时候,民兵们就躲在马路边,炮击声过去再出动。来来回回,直到天亮,宋喜坤带领大家挖了一夜,“横着挖,竖着挖,公路全是沟,什么车也跑不了了。”
  那时年纪虽小,但站岗放哨、破坏公路……宋喜坤这个民兵队长当得很是合格。
  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是在1943年4月的一天。“那天我在子庙顶站岗,城里的鬼子、二鬼子出城扫荡。大概上午10点,他们到了村北沟。“那时候,鬼子心眼多,不敢自己抢,抢粮抓牲口的事都是让二鬼子干。”
  机警的宋喜坤发现日军要过沟。“心一急,就提起枪冲着鬼子打了一枪。”宋喜坤匆忙打枪,也让日军有些手忙脚乱,虽没看见人,还是冲宋喜坤这边打了一发小炮弹,在距宋喜坤10来米的地方爆炸了。“我的衣服被炸破,小肚子受伤。”
  幸亏鬼子没发现宋喜坤的位置,他又把第二粒子弹推上栓膛。他用力勾这粒子弹,没有响,卡在枪膛里。这时,宋喜坤想到了一招,他用手撑住下压这个子弹,子弹在枪膛里爆炸了。“响了两枪,又找不到人,鬼子被唬住了。”也有些出乎宋喜坤的意料。日军由于不知道这边有多少人,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放弃扫荡,返回了县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