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侯镇
可用水源有限抓阄排队浇水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神树坡村浇地用的水都是从这条河里抽的,尽管水有点污染,但在村民眼里仍很珍贵。    本报记者 孙国祥 摄
   本报记者 赵松刚 张浩 实习生 刘志超
  24日上午,寿光侯镇甫刘村村民刘文太正在自家地头浇水,使用的是在地头南侧的一处地下机井水源,“因为水源有限,大家又都急着浇地,所以村里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浇水顺序。”刘文太说,在这样罕见的干旱季节,这是迫不得已的办法。
  刘文太说,南侧这个地下机井深度为200米,“没有其他水,村里几乎所有的地都要依靠地下水,所以只能排队,如果运气不好抽到后面,可能会错过小麦成长关键的时期。”刘文太口中所说的,他称之为小麦的返青期,这时候的灌溉水也被村民当成“返青水”,是至关重要的一次灌溉。
  抓阄决定用水次序,这是一个比较残酷的事情,如果逢上连年干旱的年份,地下水的水线不断下降,就有可能发生后来者无水可用的危险情况。
  回想起去年秋天玉米灌溉的那场“战斗”,刘文太心有余悸,一些因为没有及时进行灌溉的玉米地,一亩地的玉米被毁,产量大约只有300斤左右,“如果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不需要浇水,就能收到很好的收成。”
  在寿光侯镇,甫刘村的灌溉条件比较差,距离北面的弥河和南面的引黄济青灌渠都有一定的距离,无法使用两处的水源,雨水和地下水是甫刘村唯一可用的水源,“雨水是最养人养地的,我们盼着能有一场好雨解渴。”
  在刘文太的地里,没有浇过的土地,小麦只有一指多高,颜色是干燥的绿色,几十公分都是干燥稀松的黄土,“你看这出来的水,淌得一点也不急,后面还得浇两次,才能保证小麦收成不太受影响。”
生活用水不愁,农田灌溉没水 千亩麦地浇水全靠天下雨
  干旱来袭,对正值返青期的小麦来说,灌溉是个大问题。24日,记者走访寿光侯镇北部神树坡村、丰台岭村发现,居民生活用水不用犯愁,但河中、井中无水,千亩麦田浇水全靠天下雨。
  神树坡村在荣乌高速北5公里处,多年前这边还是一片滩涂,现在已被工厂包围。56岁的孟芳兰告诉记者,在她印象中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40年前,那时候天大旱,麦子玉米都干死了,吃水只能淘个深坑,把水捞出来澄澄,一穷就是好几年。现在还没到那么严重,村里自来水已经安装两年了,吃水不用愁,但是农田浇灌就没的用了。
  24日上午,流经神树坡村附近的丹河内,原本十几米宽的河床还剩有一米多宽的水,但已无法抽水灌溉。神树坡村只有15户居民,240多亩地,一位崔姓村民说,以前的时候还能打井,后来这边建设了很多工厂,50米深水井都不出水了,浇水得靠附近的丹河。以前水多的时候丹河过来的水就够村里浇地,能浇上水小麦亩产就能有千斤,浇不上水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现在上游为了农田灌溉把丹河水拦截了,神树坡村位于下游,流过来的水已经无法用于农田浇灌了,现在要是想浇地就只能等天下雨。
  神树坡村再往北两公里,这里的丰台岭村有400多口人,1000多亩地,村附近没有河流,以前浇水靠井水和降雨,现在水井打出来的水是咸水,无法浇灌农田,只能靠天降雨。去年的干旱情况就很严重,小麦亩产只有200斤,如今小麦返青季节无水可浇,村民预计今年小麦可能颗粒无收。跟神树坡村一样,虽然农田灌溉无水可用,但因为村里通了自来水,丰台岭村村民现在吃水并不紧张。
本报记者 赵松刚 张浩 
实习生 刘志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