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高里街道
麦子发黄有的村民浇第二遍水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里镇巩家村的一位村民用喷灌浇第二遍麦地,比起其他浇地晚的,他家的麦子稍绿一些。本报记者 丛书莹 摄
   本报记者 丛书莹 杨帆
  麦子发黄,村民都在地里忙着给麦子浇水。这是记者在寒亭高里街道的几个村子看到的景象。据村民介绍,今年村民们都提前半个月给麦子浇水,有的提前一个月浇地,为的是有个好收成。
  在高里街道南王家庄子村、于家庄子村、巩家村、碱滩村,有的村民用电动三轮车载着浇水的塑料管,拉着电机前往麦地浇水。有的已经装好设备,穿着胶鞋在麦地里浇麦子。放眼望去,地里的麦子一片绿色。近看,麦子离地较近的部分都发黄。没有浇水的地里,土地裂着大大小小的口子。
  进入3月,正是春耕用水的高峰期,但是眼下的高里却还没有下雨的迹象。村民告诉记者,往年气候正常的时候,冬季下了大雪,基本上不大用浇地。就算浇也是4月份,而由于今年的旱情比较严重,他们怕小麦因干旱而减产,不得不提前浇地。稍晚点浇的提前了半个月。有的村民春节前就已经浇了一遍,现在正忙活着第二遍浇水。
  记者看到村民浇麦子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用软塑料管子直接柱状出水进行漫灌,有的则用管体上带眼的塑料管进行喷灌,选择喷灌的占大部分,一些村民说,进行喷灌,可以节省人力,也节水,比漫灌好很多。
  缺水,麦子发黄不说,长的也慢。“今年冬天没下雪,雨水也少。麦子长势不好,你看,这个麦子高也就6公分左右,往年这个时候都得13公分。”南王家庄村一位在地头安装浇水管的村民说,他家有7亩地,麦子长的都不好。盼了一冬,也没见大雪,于是过完年没多久,他就趁天暖和浇了一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半个月后,他又开始浇第二遍。
老井抽水不够用 新井越打越深
  一大早,巩家庄村南的一村民就扛着自家高功率抽水泵来到了麦地,第一时间抢占了一口机井,打算为干渴的麦田好好“补”一次水。“抓紧时间把这个浇一遍,不浇今年就要减产。”村民一边浇地一边对记者说。
  5分钟后,轰隆隆的抽水泵开始传出水流上升的沙沙声,细小的水流沿着水管缓缓地流向麦地。村民说,这口井是五年前的老井,现在是浇地旺季,水不算多。在以往的丰水期,一小时就能完成浇灌任务,如今需要两到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
  原先的老井,水不够用。一些村民开始打更深的新井,现在新井比老井深30-40米。于家庄子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浇水都是靠打井,以前的老井打到百十米深,就出水。现在的新井得打到150米。“可见天多旱,地下水位多低。以往都是4月中旬浇地,现在都提前浇了,不能眼看着麦子枯死。”
  巩家村的一位村民说,他家之前用的是120米深的机井。井里的水越抽越少,已经承担不了周边农田灌溉的用水需求。家里人商量决定,在自己农田地头挖一口更深的机井,以保证有充足的水源浇灌农田。
  巩家村的一位村民说,农民靠天吃饭,他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就希望能下点雨。下了雨麦子长得好,农民也不用花钱来浇地,现在天旱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浇水,还得搭上电钱。他们盼望着四五月份能多下些雨,缓解一下旱情。
本报记者 丛书莹 杨帆
记者手记
  记者在采访期间,当地的风比较大。一阵风吹来,会夹杂着不少土。村民说,地太干,风一吹表层的土就上来了。走进麦地,未浇水的地干硬,浇过水的地相对松软一些。麦子不同程度发黄。采访期间,遇到的村民说起麦子大都叹气,他们说,虽说前年和去年的粮食价格不高,卖不上好价钱,但是农民就是靠着粮食吃饭,看着麦子发黄长得不高,心里都很着急。
  村民表示,目前的情况,还不算太旱。起码他们可以从井里抽水进行浇地,多浇几遍就行了。他们怕的就是,一直旱下去,水越抽越少,以后浇地会成为难事。虽说有的村民有了节水意识,用喷灌,滴灌,但是很多村民还是用漫灌来浇地。一位70岁的村民告诉记者,看着水哗哗地流,他就感到心疼。现在家家通了自来水,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水,但是浪费水的情况也多了起来。自己有块小菜园,今年天旱,他就教育自己的孙女,节约用水,洗脸水,淘米水都存到桶里浇菜园。
  一位没有上过学的老人都有了节水意识,记者感到欣慰。天旱缺水是现实存在,抽水调水缓解旱情是必备之举,节水才是永久之道。节水势在必行,不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人都要树立节水意识,为宝贵的水资源奉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丛书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