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心学圣殿,水城文脉传承
七贤祠复建:重树当世精神高标
2015年03月2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仰贤堂”内,七位先贤的雕塑栩栩如生。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凌文秀
继儒学独霸我国思想领域两千年、宋代理学大兴之后,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大放异彩。聊城七贤,或直接拜王阳明为师,或师从王门弟子,将心学传至聊城甚至北方,造就聊城文运大兴。24日,记者探访发现,为将先贤事迹发扬光大、成为当世精神高标的七贤祠布展已基本完工。
人物雕塑、故事浮雕讲述七贤故事
24日,记者叩开七贤祠大门,清幽古建、翠绿松柏和绿植相映成趣。工作人员小李正在调试安保设备,“整个七贤祠内安装了21个摄像头,能实现监控全覆盖。”安保设备装好后,展品就可以陆续摆放上了,“现在只是摆放了一部分并不太贵重的展品。”
七贤堂第一进院落正厅“仰贤堂”内,七位先贤的雕塑立在大厅中,表情或坚毅或微笑或严肃,栩栩如生。每位的雕塑下都有个人简介,墙后则是他们流传下来的故事浮雕,如赵维新的“乡野之雅”、张后觉的“精进之成”等。两侧还有几个展柜,展出部分古籍,“还有一些珍贵展品没有陈列上,准备后期陆续丰富。”小李介绍。
第一进院落内,左侧还有“心学馆”,装饰装潢极为复古,笔墨纸砚和展设文字中,彰显着当年心学学者们的主张和精神。右侧是“阳明祠”供奉的是王阳明。
规划设计等凸显北方心学圣殿地位
根据记载,七贤堂建于明朝中期,供奉聊城历代乡贤。复建七贤祠仍供奉七贤,复建建筑的形式、布局、尺度、风格等与历史一致,真实反映历史建筑及其空间环境的原貌。
据布展负责人介绍,七贤堂的建筑形式选择严格按照历史资料考证,确定符合聊城实际的北方官式建筑形式。在充分查阅聊城历史文化资料基础上,参照国内同区位、同规模、同时期的同类建筑确定其形制。建筑立面按平面功能分区处理,注重屋面轮廓线的起伏有序,自然流畅。
该负责人说,本次布展方案是在经多次专家会和完善提升基础上最终确定的,依据史料,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全面展示聊城先贤事迹。复建七贤堂及布展的宗旨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这些“德才兼备、为官清正,虽屡遭贬斥仍坚守正义、安贫乐道、提携后进”的古代先贤事迹在当代再次发扬光大,成为当世的一种精神高标。
聊城七贤,或直接师从王阳明,或跟随王门弟子学习,七贤祠的规划设计和布展特色,充分凸显了其北方心学圣殿的地位。
七贤研习“心学”在北方独树一帜
记者从古城老居民处得知,原来的“七贤祠”坐落在万寿观西100多米处,西口南街路西,与蔡家胡同交叉路口的西南角处。祀奉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七位贤人,后因年久失修而废弃,至道光年间,知府朱锦琮就改祀七贤于启文书院的楼上。
“七先生有一个共同点:在学术思想上,都尊崇王守仁的‘心学’。”对聊城文史颇有研究的刘洪山老人说,王守仁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他研究发展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心学”学说,力倡“知行合一”,其学说在明后期得到广泛传播,风行逾百年。
王道、穆孔晖均师从王守仁;王汝训是穆孔晖的学生;张后觉则跟从王门弟子颜钥、徐樾学习;孟秋、赵维新又都是张后觉的门人。记者了解到,七贤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等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在心学传播欠广的北方,独树一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