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刘公岛西摩尔街
2015年03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西摩尔商业街
   □陶遵臣
  2014年底,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公布了省内“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威海市环翠区的“刘公岛西摩尔商业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省内“第一批35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在威海东面的刘公岛因为甲午海战而名垂青史,这里见证过亚洲第一舰队的诞生和灭亡,也见证过丁汝昌、刘步蟾的悲剧结局。其实,刘公岛除了清代海军衙门建筑,还有一批西洋建筑。甲午战争之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于1898年从日军手里接管了威海卫,对威海卫开始了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1930年10月,英国政府被迫向中国交还了威海卫,却又继续强租刘公岛十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其间英国殖民者在刘公岛上建了饭店、别墅和教堂,把这里当成英国军官疗养的地方,当年岛上最繁华的街道取名西摩尔街。
  80多年前,诗人闻一多曾吟诵悲歌:“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做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七子之歌》中的一首,嘶喊寻归的正是刘公岛。
  英国租借威海卫后,曾强制刘公岛居民迁出,供服务人员居住,按照他们的规范和要求增设道路,并为其命名“皇后大道”、“西摩尔街”、“高街”、“朗街”、“树路”、“井路”等街路名称。西摩尔街建于1898年,位于刘公岛铁码头和石码头之间,在上世纪20年代成为刘公岛上的主要商业中心。西摩尔街,取名来自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他是最早踏上刘公岛的英国海军高官之一,因而后来英方将沿海的商业街命名为“西摩尔街”。 
  从历史照片上看,在当时的私营商店建筑中,各式商铺林立,广告牌匾举目皆是,有皮鞋店、成衣店、照相馆,也有各色贸易公司和商行,甚至香港、上海等地的公司商号在西摩尔街上都有分店。每到夏季,大量外国人随着英舰、商船来到刘公岛,一时间西摩尔街热闹非凡,是当时威海最热闹最有商业氛围的街区之一。
  1930年威海卫收回后,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决定拆除东城门,把城里和码头区连成一片,并将刘公岛一并划入市区。与此同时,在整修和拓宽市区街道的过程中,着手整顿街道名称,将码头区和刘公岛上街道的英文名称全部废除,改用当时的省市县、英雄人物以及山脉名称,如广东街、福州街、丁公路、邓公路、刘公路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刘公岛景区在不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文物的保护力度和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修复英租时期的西摩尔商业街更凸显了刘公岛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和特殊的历史意义,因为西摩尔街见证了威海卫曾经的时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