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聊城有啥好模式
2015年03月2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新闻延伸
据齐海云介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聊城近年来还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走在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前列。
黄河故道区的农田林网风沙治理模式。在黄河故道区,以风沙片为基本单元,全面建设沙区农田林网,建成无缝化网格。在风蚀严重的区域,重点建设以毛白杨为主的防风固沙片林,前三年在林木之间种植其他农作物;在做好防风固沙片林、林带网格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经济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鼓励沙区群众发展棚栽,全面提高沙区群众的经济收入。目前,莘县杨夏庄、冠县清水、临清唐元等十个风沙片都采取这种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沉沙池区高地治理模式。“引黄必引沙”,近年来聊城市位山灌区在引调黄河水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泥沙,形成了近5万亩的堆沙高地。对此,水利部门对灌区的弃土高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对达到一定高度的高地进行平整压实,覆盖原状土,还耕还林。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群众种植苜蓿、枸杞等具有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作物。
民营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对于大面积集中风沙灾害的地区,吸引民间投资,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入手,进行集中开发治理,并引入监督机制,确保治理成果,把风沙片建成农、林、果业生产基地。
小流域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对于东阿县郭口灌区沉沙池区风沙片、牛角店镇中心河流域治理工程、阳谷七级镇小运河流域治理和开发区小湄河水系生态治理等小流域项目,采取建设农田林网和水保林、整地改土、配套机井、清挖沟渠、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风沙危害,提高了保土蓄水能力,极大的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张跃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