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打招呼”不能只盯“痕迹”
2015年04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根除“打招呼”不能只盯着有无痕迹,关键还是要为权力编织更加紧密的笼子,如果“招呼”打了也白打,自然就不会有人再做无用功。
为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办、国办印发规定提出,凡是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不管什么形式,都应当如实记录,随案入卷。有了“全程留痕”的记录,那些习惯为个人私利或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直接向司法机关“打招呼”的官员,今后不得不有所忌惮。但是,也要看到,“全程留痕”的记录只是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责任追究留下证据,仅凭这个还不足以让一些官员收手。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让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已经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只要是用电话或网络“打招呼”,无论多么含蓄,都会留下可以追溯的痕迹。信息技术的进步迫使那些以前打个电话就能放人的“幕后人”谨言慎行,给独立办案、独立审判留下更大的空间。即便有官员无视这条“红线”的存在,继续插手具体案件的处理,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被追责的把柄。
同时,也要看到“全程留痕”一旦发挥威力,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打招呼”变得越来越隐蔽,直至不留痕迹。在个别地方,权力干预司法曾经到了堂而皇之的地步,政府部门发公函向法院求情的新闻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威胁法院如果“一意孤行”将如何如何。这些赤裸裸干预司法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都得到了舆论的谴责。大多数的“打招呼”还是采用打电话、递条子这种比较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能明确表达意思,还不易被暴露。现在实行“全程记录”,还想继续“打招呼”的官员恐怕不会这么轻易授人以柄了,像面对面口头通知或者由中间人私下传达的方式可能会成为比较通用的“打招呼”。其实,不只在司法领域,在其他领域早就存在着口头“打招呼”的行政干预。一些招聘成为“萝卜招聘”,一些招标先定后招,一些帖子在网上莫名消失等社会乱象背后都有非常神秘的“幕后人”,他们用不留痕迹的方式干预着市场、教育、媒体等所有触手可及的领域。神秘干预的危害,比起赤裸裸的公函干预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让今后的追责更艰难,让干预行为毫无底线。
根除“打招呼”不能只盯着有无痕迹,关键还是要为权力编织更加紧密的笼子,如果“招呼”打了也白打,自然就不会有人再做无用功。随着简政放权节奏的加快,逐渐实现“市场的归市场,市长的归市长”,那些原本要看权力眼色的市场实际上已经不受“打招呼”左右了。司法、教育、科研等领域之所以还被形形色色的“打招呼”困扰,主要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去行政化,没有建起杜绝权力乱伸手的“防火墙”。在权力运行“全程留痕”的基础上,今后还应继续明确、细化权力的边界。只要权力越界不起作用,就不会有人再乱“打招呼”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