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兵为无名烈士守墓半生
博兴县吕艺镇王浩村88岁的潘长泰老人书写了一部感人的人生篇章
2015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潘长泰为无名烈士立碑。
     半个世纪对人生来说是一段不短的路程。然而,博兴县吕艺镇王浩村88岁的潘长泰老人却把这段路程无私地奉献给了遗落在他乡的一位无名烈士。当兵经历过战场的血腥,让他对烈士有了特殊的情感,他用半生书写了人生的感人篇章。

  文/片 本报记者 谭正正 王晓霜 本报通讯员 袁颂军
   年轻的无名烈士
 热血洒在吕艺镇

  1943年5月11日,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司令部机关及一个警卫连,前往博兴县小清河南执行任务,赶到吕艺镇道口村时已是深夜。长途奔袭,人困马乏,部队刚准备宿营,突然遭到了近千名日伪军的包围。一阵激烈交火后,杨国夫感到寡不敌众,必须迅速突围,于是由警卫连的机枪手带4名战士向村南方向猛攻以吸引敌人,杨国夫率主力从西北方向破围而出。
  枪声渐稀,王浩村的村民发现了两名身负重伤的战士。当时,日伪军正在这一带扫荡,谁跟抗日武装有瓜葛会给全村招来杀身之祸。村民把两位战士藏到破庙里,并请来郎中给他们治伤,但由于伤势过重,两位小战士还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籍贯。王浩村的村东,从此有了座无名烈士墓。两位异乡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把热血洒在了这里,在异乡的土地上长眠了。
 退伍老兵难忘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5年正月,潘长泰加入了抗日地方武装——博兴县独立营,这一年他才17岁。当时,日寇已是强弩之末,八年抗战胜利在望,潘长泰的想法很简单,一是为自己的堂兄报仇,二是快打跑可恶的日本鬼子,回来老老实实种地过日子。然而,这一走就是7年。抗战胜利,接下来是内战。潘长泰所在的部队从山东一路打到四川,参加过大小战斗一百多次。
  自从参军,潘长泰的生命只有两个内容:行军与作战,同时相伴随的是饥饿与牺牲。潘长泰说,有一次急行军,一天一夜没吃一口饭,走了近二百里,又困又饿,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当然,更残酷的是每时每刻都可能降临的死亡,没有哪一次战斗不减员,遇上硬仗,一个排一个连会全部打光。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兄弟,刚刚还对你扮鬼脸,一发炮弹落下,脑袋就不见了。情同手足的战友,很多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在那些人迹罕至的荒野,甚至连一座坟头都不会留下。
  1952年,潘长泰从西南军区退伍。当时全国已经解放,部队大规模遣散,潘长泰是第一批退伍军人。回到故乡的潘长泰,感到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7年中,父母已经相继去世,至于死于何病,谁也说不清楚。
  那个村东棉花地里的无名烈士,对一位退伍兵而言,这时已经有了别样的意义。他也是潘长泰的亲人,从山东到四川,一路上倒下了无数个他的亲人,并非自己比他们更勇敢,而只是比他们更幸运。潘长泰心想,这位墓中人,他的父母一定会望眼欲穿,盼望着儿子归来吧,如果他已经成家,那么在中国的某一个角落,一定也有一位天天倚门望归的妻子。从那时起,潘长泰有了为无名烈士守墓的想法。
 半个多世纪来
 默默守护孤坟

  这是座很独特的墓,墓中人是谁,潘长泰也不清楚。他只知道这里埋葬着一位烈士,年龄应该比自己大。潘长泰说:“最初安葬时是两位,其中一位被家人迁走了,另一位便永远地长眠在了这里。”每年清明及农历十月一,潘长泰都要来给这位烈士上坟,这一上就将近半个世纪。后来,县史志办的马光俭来到了王浩村。经过简单走访调查后确认,这位无名烈士应该牺牲于道口遭遇战。
  如今88岁的潘长泰由于身体原因躺在了床上,说话就像是“打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老人一直有一桩挂心事。他找到了村里的干部,想让他们帮着向上边反映反映。这有些像“托孤”,村里的干部多少有些吃惊。老人托的“孤”,是村东棉花地里的一座孤坟。关于它的来历,村里人能说明白的已经很少,潘长泰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如果哪一天一口气上不来,香火就断了。”
  2013年,老人看到烈士墓迁到县烈士陵园而展开了笑容,有后来人的祭奠和关照,更有这么多当年的战友们相伴,潘长泰为老朋友今后命运而一直担着的心终于可以彻底放下了。尽管以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尽管以后一定会想念,但是潘长泰还是很高兴,毕竟烈士终于可以到真正属于他的地方长眠了,那是他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耀,在那里有战友们的陪伴,他将永远不会孤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