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仅仅持续7天便告结束的重庆医改引发媒体广泛关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项被相关部门和很多人称为“符合医改大方向”的改革,为何最终却以失败草草收场?“考虑不周”的重庆医改又能对我们的大国医改提供哪些镜鉴?
急功近利“好心办坏事”
应该说,重庆医改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只进行了价格改革,本应配套改革的医保等政策没有进行,导致病人负担增加,抵制情绪增强,最终导致了医改失败。
重庆医改短命的另一个致命原因,就是罔顾民意,连象征性的程序都没走,就匆匆决断,马上推行,从未开任何听证会。百姓上街抵制,看起来是民众的行为过激了,但是稍一思索就会发现,假如在此之前和民众有过沟通,征集过意见,哪怕有过听证会,或者还有别的出口可以疏导,何至于会如此呢?
本意虽好,方法不当,只能南辕而北辙,好心办坏事。这样的急功近利,是急政府之功,近部门之利,因为从结果来看,与百姓无益有害。(荆楚网)
忽视患者利益注定走不远
近年来,民众每每苦于看病就医的高昂花费,相当一部分贫困人群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其中,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稀缺是重要原因。而每一次医改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强调医院的利益、医护人员的利益,却恰恰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即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医疗公共服务。畸轻畸重之间,必然会产生失衡,这样的“医改”当然也行之不远。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需要政府从医疗保障等方面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防护网,分担压力,体现公平和公益。医疗需求是人的基本权利需求,医改的前提应该是让全体民众“病有所医”,恢复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任何改革都不应该忽略这一点。(《光明日报》)
医改不能只算“理论账”
重庆医改从理论核算,不仅没有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反而总体收费有所降低。但是,这终归是“理论上”的数据,在医疗实践和患者的实际感受中,新医改方案给某些特殊长期病重患者所增加的经济负担非常明显,这也是重庆新医改方案在实施7天后遭到透析治疗患者集体反对并“暂缓执行”的最主要原因。
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极少有成功经验可循,实施中出现某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显然包括重庆在内不少地方的新医改,问题并不是出在智慧和“技术”上,恰恰相反,在没有“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的前提下,所有的智慧和“技术”都是在围绕医院的“逐利”转圈圈,为患者设下一个个“优惠”的陷阱。这样的医改,“暂缓执行”是一种明智。(四川在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