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没有亲人,舍不得离开”
惠民县八旬老党员为抗战无名烈士守墓23年
2015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8岁的重孙陪老人来扫墓。        王建祥 摄
     清明节已经过去,扫墓之后的人们恢复了往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86岁的赵银亭和丈夫管宝志依然守着没有墓碑的土墓,这样的守护已经23年了。
  本报记者 王璐琪
本报通讯员 王建祥 闫慧
  “烈士无亲人,不舍离开”
  在惠民县石庙镇归化村有一处归化烈士陵园,守护这里48位无名烈士墓的夫妇赵银亭和管宝志已经80多岁了,每天清晨,两人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墓地转一圈,清理墓边的野草。
  清明节,有不少人到烈士陵园献花扫墓,但是归化烈士陵园却显得稍微冷清了些,这里48位烈士都是外籍战士,在战役中牺牲之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所以成了无名烈士,后来,这其中只有一位李姓战士被后人找到。
  老人赵银亭和管宝志与这些烈士非亲非故,他们是归化村的村民,赵银亭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归化大队担任过妇女主任、支部书记。1992年,63岁的赵银亭和老伴儿承担起了看守村小学和烈士陵园的工作,后来小学合并迁走,他们仍然住在距离烈士陵园不过15米的破房子里不计报酬地守护烈士墓。房子实在是破旧得不能住人了,镇上帮助修葺后,他们继续守在烈士墓边,23年下来,“陪伴”无名烈士成为一种习惯。赵银亭说:“儿孙们曾劝我们回去,要侍候我们,让我们享福,可想到这些无名烈士为打鬼子牺牲在咱们这里,连个亲人也没有,心里总是放不下,和这些烈士朝夕相处了20多年,也有了老感情,真的舍不下啊!”
8岁重孙子陪老人扫墓
  赵银亭的重孙已经八岁,清明节放假后他来到归化烈士陵园陪老奶奶为烈士扫墓,赵银亭深情地看着这一座座坟墓,认真地为每一座坟墓培土,重孙拿着花圈跟在老奶奶后面,帮着压纸。
  1941年12月25日,在商河、惠民交界处,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三营与1000余名日本鬼子展开惨烈战斗。战斗结束当晚,中共归化村的地下党组织,带领当地200余名村民,把牺牲的48位八路军战士的遗体就地掩埋。1942年春,将烈士用棺材装殓,一起葬在了归化村南湾边。后来,怕地势低洼,雨水侵蚀,经上级批准,在1965年由县民政局拨款400元将烈士遗骨迁至村北古寺院遗址土台上,建立了归化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68亩。
  一排排的土墓不知道被两位老人抚摸了多少回,这里被吹乱的尘土不知道被两位老人打扫了多少回,老人年纪大了,扫墓一圈就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孩子们都希望他们老两口能在身边生活,但是每次要求老人回家居住就会被拒绝,现在,自己的重孙能帮着来扫墓,两位老人心里更是欣慰,他们会继续守护着无名烈士的土墓,为逝者服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