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泰山国宝”的回忆
2015年04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温凉玉圭
  复制品“温凉玉圭”下半部拓片,“乾隆年制”系朱树松所书
   □朱树松
  凡是登过泰山的人,没有不逛岱庙的,到岱庙必然要观瞻泰山“镇山三宝”:沉香狮子、温凉玉圭、黄瓷釉葫芦。但是,为了有效保护国家文物,真品是要“秘密”收藏的,供人们观瞻的大都是复制品。“泰山三宝”中的沉香狮子和温凉玉圭就是当年本人带领有关人员复制的,而温凉玉圭上的“乾隆年制”还是我临写的。
  当年,我曾担任泰安工艺美术公司雕刻部主任,1981年春节刚过,所在单位接受了一个任务——为保护泰山“镇山三宝”原件,组织文物复制小组,复制温凉玉圭和沉香狮子。那时,全国各地都在对文物进行抢救整理。因为温凉玉圭和沉香狮子属于“一级文物”,必须在绝对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复制组由我和史玉琳、王宝岚两位工艺师组成。泰山文管部门则由当时的领导翟所淦、吉爱琴二位牵头主管。因要接触文物真品,为了安全起见,复制场所就设在当时尚未对外开放的岱庙东御座独立小院里。工作期间,院里就我们几个人,出入都必须锁住大门,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
  那年春天,我们先开始复制沉香狮子。经过制模、配料、和色、灌注、细修等工艺流程,史玉琳、王宝岚两位工艺师不久即复制完毕,后经文管部门领导及有关人员验收,外观与真品无二,完全合格。
  随后,进入复制温凉玉圭的前期工作。因为用料要求从视觉和手感上逼真、完整,所以选料着实费了一番周折。那时的交通条件不及现在发达,南下北上、西跑东颠,复制组人员马不停蹄跑了近半年时间。凡是知道而且能亲眼目睹、亲手感觉的石料都寻了个遍,最后还是选定山东掖县滑石中的精品——冻石,现称“莱州玉”。因为莱州玉的石纹石花和通透程度,从外观看最与玉圭逼近,而且手感柔绵润滑如真。选定料材后,当年秋还是由我带领史、王两位工艺师进行解磨雕凿,精细加工。上半部分是日月星及江海崖浪的图案浮雕,线条简洁明快,易于入手,便决定由长于线描的王宝岚操刀雕刻,下半部年号则由史玉琳雕刻。
  然而,对温凉玉圭楷书年号“乾隆年制”的书写事宜,寥寥四个字,仍是费了很大周折。由于我自幼在家庭熏陶下练习书法,当时虽然年轻,但在当地的书法界已小有名气,是书法界的活跃分子。在辗转遴选石材的时间里,我邀约了几位有名望的老书法家临写,记忆里有朱复戡、吴延文、孟庆甲。起初我没有动笔,一则年轻资历不够,再就是身为复制小组负责人,恐有借机争誉之嫌。温凉玉圭的“乾隆年制”是清代的“馆阁体”,但几位老书法家多是从秦汉入手,还有一位是“指书”,虽然有的也曾临过唐帖,但不是秦汉遗味太浓,就是楷味不足,最终还是因书风承传不同,所临字体无论是从笔法结构,还是神气上都与温凉玉圭原书差异太大,依然没有遴选出合适的作品来。后来,文管部门、美术公司领导和复制小组决定让我临写试试。可能是我一直在接触复制工作,对温凉玉圭上的字体有了“先”意,或是我在雕刻部能直接写“蝇头小楷”的缘故,临池挥毫,一气呵成。待作品悬于温凉玉圭上方,对照原书,大家一致认为我写的“乾隆年制”形神皆似,犹如原拓。于是,由工于碑刻的工艺师史玉琳操刀阴刻,温凉玉圭复制品便在1981年秋末新鲜出炉。玉圭复制成功后,无论在用料、雕刻工艺还是年号书写、圭体外观上,都可以假乱真。
  玉圭虽分上下两截,但体密如一。为复制如真,需要拆解探明合体机关。谁知,却意外发现了鲜为人知的“温凉”真秘——原本认为温凉玉圭之所以“温凉”是因为上下两段材质不同造成的,其实不然,“温”的一段在中间合缝的切面中部有一个深深的圆洞,专塞点燃后的纸捻所用。这才是温凉玉圭“温凉”的真因——不经复制,焉能得知!
  复制后的温凉玉圭和沉香狮子,陈列于岱庙东御座东展室,供人们观赏。复制品无论从原料仿真还是工艺精细方面,惟妙惟肖,形同神似,起到了与“真品”一样的观瞻和宣传泰山文化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保护国家文物不可替代的工艺珍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