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字国学经典装进学生脑袋
宁家埠镇3所小学课堂6年将背完8本国学经典
2015年04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学生对部分国学经典倒背如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4月15日上午,记者走进宁家埠镇中心小学,听到朗朗的诵读国学经典声,校园里弥漫着浓浓书香味。知书达理,从背国学经典做起。据悉,今年3月起,宁家埠镇3所小学约1500名小学生6年内背完8本3万余字的国学经典,允许学生一知半解。
  眼下,国学教育已然成为一种“素质”和“时尚”。伴随着国学进校园的步伐,如今,每个蒙童几乎都能摇头晃脑背诵一段《三字经》或《弟子规》。“为什么要做国学教育?做什么样的国学教育?怎样做国学教育?众声喧哗之中鲜有人回答,在多数学生和老师心中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日,记者走进宁家埠镇教育办,看看他们是如何带领师生,让国学经典在进课堂的同时入脑入心。

  本报记者 支倩倩      
为什么要做国学教育?
历练学生文品人品

  据了解,今年新学期伊始,宁家埠镇教育办自编国学教育校本教材,免费发放给该镇的3所小学1500名小学生。每周两节课,安排各班语文教师或思想品德老师依表上课,纳入教学常规监控和考核。
  据宁家埠镇教育办副书记赵俊峰介绍,《宁家埠国学教育行动》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育人质量的提高。这就是实施《宁家埠国学教育行动》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做国学教育”的解答。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记忆能力,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为其打好做人的基础。”赵俊峰介绍,该举措实行以来,没有学生反映背诵经典增加了学习负担,家长对学校的举措也表示支持。
做什么样的国学教育?
经典中的经典

  现实生活中,各地推行的国学没有统一教材,许多教材鱼目混珠、零散混乱、不成体系,而且有的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不符合时代要求。对于这一现状,宁家埠镇教育办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以及学校实际,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中选取,让学生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让老师教得了、解得正、传得好;让学校行得通、开得了、得效益。
  宁家埠镇中心小学校长张俊贵表示,提倡和弘扬国学不是复古,而是如何把丰富健康的传统国学精髓与当代的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他认为,国学教育关乎一个人从小开始的心性修养,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关注国学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努力利用六年的时间,把3万国学经典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即使小学生一知半解,坚信随着时间的转移,学生头脑中的经典国学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怎样做国学教育?
按年级分类
诵读不同经典

  上午10时左右,记者来到宁家埠镇荐家学区小学五年级一班。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回到座位,拿出《老子》,开始统一诵读。整齐、节奏感强的读书声,让孩子们课前的精神一振。孩子们读了几分钟后,语文课才正式开始。 
  今年开学,“国学课”开始列入宁家埠镇3所小学课表。学生按年级不同,分别背诵经典篇目,如一二年级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孝经》,三年级背诵《论语》、《庄子》,四年级背诵《大学》、《中庸》,五六年级背诵《老子》。背诵一般安排在每天早读时间,此外每周安排两节课讲解。考虑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孩子识字量有限,讲解课上由语文老师或思想品德老师给学生讲解背诵内容和生字,并引导学生标注拼音。
  记者在该校五(1)班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当问及是否明白《老子》的含义时,不少学生文章倒背如流,含义一知半解。荐家学区小学语文老师刘晓蕾告诉记者,目前学校都开展了国学经典进课堂,学校在诵读的基础上提出对这8本国学经典进行背诵,背诵经典能一举多得。刘晓蕾称,小学阶段是个行为养成的最佳时期,挑选出的这8本国学经典蕴含了大量的做人道理和传统美德,同时对学生的识字、古文知识也是一个积累。
  “允许学生半知半解。”宁家埠镇教育办副书记赵俊峰认为,客观上讲,别说是小学生,即使教师想要完全了解所要求背诵的国学经典也不现实。但学生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加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