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文章之笔
——金秉坤其人其书
2015年04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吕文明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初见秉坤兄便留给我这样的印象。此君话语不多,为人矜持缄默,但一张口却似乎经过了长时间的掂量,出口之语可谓字字珠玑,他的话语中又带上了浓重的文化气息,所以,他像极了拖着长衫从遥远的古代走向现代的才子文人。
  秉坤兄是标准的文人,身处胶东一隅,竟能不被尘俗所染而不断埋头于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并且常有创作和理论的成绩斩获,这使得他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小城平度成为名人。秉坤兄钟情书法,尤擅草书,一拿起毛笔便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他下笔洒脱,动作利索,如风行雨霰天女散花,线条柔和,质感极强,整幅作品气势纵横,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一般,深得二王遗韵。秉坤兄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二王不是学其形,而是学其精神,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二王书法精神的深刻理解,他又受到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在造势上下了不少功夫,行笔连绵不断,起笔收笔深合法度,转笔承接自然大方。这和他的性格气质相差很大,其为人处事的巨大安静和他行笔的速度流畅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正说明了这是一个有着强烈艺术感受和追求的人,他的安静为他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了条件,而同时又为他在创作上的突飞猛进创造了必要的性格准备,他是典型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用拉奥空的话说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秉坤兄对传统文化的钟情让他不同于一般的书法创作者,他把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深深地掩埋在文化的沃土里,这使得他思维中的书法观念深邃而厚重。秉坤兄好写隶书,他自己认为隶书是业余,但据我的观察他的隶书却非常有特色,古拙的气息和流动柔美的线条融合在一起,使他的隶书既有汉隶的厚重和古拙感,同时又融进了清人的隶书风格,他的隶书结体开张,字形拉长,线条在连带中流露出动感,这正是清人返朴归真学习古隶所创造出的风格特征。秉坤兄对于书法的深刻理解还反映在他的书法理论文章中,他所撰写的书法论文往往是他深思熟虑了许久的书法观念问题,文章无论长短都有凝结了他心力的独特观点,他的宗旨就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把文章写得有理有据发人深思。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秉坤兄的书法理论文章中常有让人惊讶的崭新观点,他把对于书法思想的理解定位在哲学的高度,据于此,秉坤兄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文章所凝聚的心力和智慧却每每让人感动,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在创作和理论两个层面都坚持耕耘又常有斩获实属不易。这既取决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学养,同时也是他谦虚好学不断求教的结果。秉坤兄的谦虚是出了名的,他不管对方的年龄和出身,只要是有可取之处他都会虚心请教,这使得他能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汲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所以,他的步伐迈得非常快,按照这样的进展速度秉坤兄的艺术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李廷华在《分离与融合》中说:“如果要求以后的中国诗人应该是一个书法家,或者要求一个书法家应该是一个诗人,而且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的诗人,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绝不是荒悖的要求。”秉坤兄刚过而立之年便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他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之余还喜欢写诗歌和散文,而他原来的新闻编辑工作又使他长时间地浸染在文字的排列组合中,所以,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文气,他的书法因为他的诗歌和散文而具有了当代书法家所少有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而他的诗歌和散文又因为他的书法创作而带上了一种特殊的厚重感和萧逸之气。秉坤兄是一个被中国文化深化了的才子,他把文化化到了自己的骨髓里,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生活状态都沉浸在文化的包围中,他是活在文化的故纸堆里,他的身上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
  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秉坤兄以丰厚的学养和超人的才情表现出一个艺术追寻者崇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境界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艰辛和苦楚,因为思考的过程往往是两种或几种观点的激烈斗争,然而,他又在这样的追求中不断享受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所以,他又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也因为书法和文化在他的心灵深处所形成的灵光而不断充实提高,并最终把他定格在书法思想者的高度。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金秉坤,一个周身上下充满了文章学问气的书法思想者和谦谦君子。
  (吕文明,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评审委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