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孩子真感兴趣的东西,他会自己找出来
2015年04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很多学校演讲,93岁高龄的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经常被问到孩子发展的问题。他通常有一个标准的回答:“一个小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且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小孩身上可能完全不一样。”
  有两个故事,值得有聪明小孩的家长和老师注意。第一个故事是讲杨振宁自己的。6岁时,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来,到厦门大学任教,把他送到一个近代的小学校读书。一次手工课上,老师让大家用泥巴捏个小鸡。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回家,父母夸赞好得不得了,问我“这是不是一根香肠?”
  如果没有这方面天分的话,朝这个方向发展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孩子要发现感兴趣的东西,通常他是有能力自己找出来的。不管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要鼓励他培养自己的兴趣,鼓励他将来发展自己的兴趣。
  杨振宁在初中的算学已经非常好,父亲又是算学教授。在初一、初二的时候父亲本就可以就教我学微积分、高等分析等,但他没有这么做。他的想法是,我已经发展得很快,用不着着急,他要修补我不足的地方。在我初一结束的暑假,父亲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找了个高材生丁则良教我《孟子》,他后来是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两个暑假之后,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我想,这个过程对我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远比我赶快去学一些高等分析、微积分更有用。
  不幸的是多半聪明小孩的父母都没有我父亲聪明,他们都有个倾向,就是赶快把他送去学习。
  第二个故事是我读报纸时看到的,一个15岁的孩子被香港浸会大学招收为研究生,一度成为焦点。后来我问过香港浸会大学的人,说是有这么个学生,每次都是父亲陪着他上课。但这几年,再也没有人提到这个孩子了。
  “钱之问”是全中国十几亿人都要问的问题。西方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有三四百年的传统,中国想要在三四十年里把三四百年的传统浓缩起来一下子发展,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换句话说,并不是说中国的科学发展没有前途,而是说它要有一个时间,不能太着急。在我看来,中国科学的发展不是太慢,而是非常之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