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芜改稿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舒芜
     舒芜先生对整理稿的修改,恰好是与“不应该那么写”密切结合的一个示范性实例,是“应该这么写”的形象教材。
  “文革”后不久,我到丹东参加了一个高校写作课青年教师讲习班。开幕式上宣读与会者及所在学校名单,其中不乏名牌大学,大家静静地听。当念到我来自曲阜师院时,出乎意料地台下突然响起了掌声,我听见邻座有人说“孔子家乡的大学也来了”,仿佛给这个讲习班长了脸。这气氛表现了大家从批孔中解放出来的兴奋,从一个方面为孔子也是为传统文化正了名、平了反,写作也正在摆脱“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陋习和“客里空”的文风,这也正是这次讲习班的主题。
  这次讲习班请了一些名家做报告,其中有舒芜先生。他讲的题目是《不应该那么写》。这个题目四十多年前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用过。鲁迅文中说:学习者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才会明白“应该这么写”。怎么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呢?“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舒芜紧扣这一思路加以具体化。他从作家手稿的修改谈起,联系历代诗文修改增删的例子,说明“应该怎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报告博引古今、材料生动,给我印象很深。
  当时我还兼任我校主办的一个语文教学期刊的编辑。我觉得舒芜这个报告深入浅出、很切实际,回校后我想把它发在我们刊物上。为尊重报告人,我把记录稿整理后寄给舒芜先生审核。
  舒芜先生很快就寄回了修改稿,还附有短笺:“拙讲承记录润色,居然像一点样子,使我非常感谢。遵命稍加校订,随函附呈,乞检核,为荷!”口气之谦逊,哪像一位名家给一个小刊物编辑的信函?“拙讲”还特意写成了小字。所谓“润色”,我心里清楚。听舒芜报告时我记录粗略,整理时就感到为难,有的地方需极力回忆,实在想不清楚只好按我的理解来“整理”。为文意贯通,有时又加了点自己的话。这种“润色”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打开修改稿,看到舒芜先生近百处的改动增删,感受到了学者的认真态度。舒芜曾长期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当时是我国社会人文顶尖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的编审。我觉得,这位老编辑对整理稿的修改,实际上给我提供了一个“不应该那么写”和“应该怎样写”的直观教材。
  举个例子。舒芜的报告中说了这么件事:鲁迅悼念五烈士的诗,其中两句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后写《为了忘却的纪念》引录了这首诗,但这两句各改了一个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整理稿分析说:“‘忍看’,便准确地写出了他无法抑制的悲愤感情;‘刀丛’,则进一步表现出了当时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气氛。”舒芜紧接着加了一句,“也表现出作者反抗白色恐怖的勇气”。看到这里,我心中一亮:加得好!增添的这句突现了鲁迅无所畏惧的品格,诠释不但更加全面,而且突出了重点。
  再举一个改动较大的例子。该例说明汉语的一个特点,相连的两句重点往往在下句。
  先看整理稿:“有一年发大水,淹死了一些人。施材局(施舍棺材的)门口有副对联:上联出自《论语》,下联出自《孟子》:‘逝者如斯夫,掩之诚是也’。意思是死者是死了,掩埋就是了。这里含着死者已死、活着的人还要生活下去之意。但是如果把它调过来呢?‘掩之诚是也,逝者如斯夫’,意味发生了变化,透露了低沉、悲郁的伤感。”
  再看舒芜的修改稿:“有一个地方河流险急,经常淹死人,于是设立了施舍棺材的施材局。门口有副对联,上联出自《论语》下联出自《孟子》:‘逝者如斯夫,掩之诚是也’。这对联很切合,也很工稳,着重在下联,赞美了施材局的行善功德。有人说,改一改就更好。怎样改呢?他只是把上下两联颠倒过来:‘掩之诚是也,逝者如斯夫’,这就不一样了。‘逝者如斯夫’成了下联,也就成了重点,重在对那些不幸淹死者的哀悼,使全副对联很有感情,令人咏叹不尽。”
  一经对照,便看出了整理稿的缺陷和修改稿的准确到位。
  鲁迅先生说要从作家的修改稿中学习写作,“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舒芜先生对整理稿的修改,恰好是与“不应该那么写”密切结合的一个示范性实例,是“应该这么写”的形象教材。
  (本文作者原为曲阜师大中文系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