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零择校”更重要的是教育“零障碍”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剑锋

  省城今年不再招收择校生,这在济南市教育局4日召开的招生工作会上得到证实。根据意见,今年的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将取消择校生计划,全部纳入统招生,统招分数线有望下降,对考生是“利好”,但并不利于抑制择校。小学、初中入学也将实现“零择校”。(5月5日《齐鲁晚报》C05版)
  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一直牵动千家万户。正是有了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有钱有权者的“黑手”助推,“择校热”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全面“零择校”彰显的是政府实现教育均衡、杜绝教育腐败的决心,当务之急是各方共同努力,共促新政落实,不搞任何变通,不掺任何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教育部门的常态监管,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
  从现行的教育体制来看,“零择校”迈出的可喜一步,是靠行政命令的强制执行,也仅仅局限于公办学校。面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冲击、学区房的有空可钻,要让“择校热”彻底降温,最关键的还需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硬件软件均等到位的问题。否则,即使一时“刹住车”,最终还会“开倒车”。
  “零择校”虽然画出了公平“起跑线”,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发展的“零障碍”,保证每个学生从容就学、快乐就读的权利。一方面,政府公共财政要持续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倾斜于薄弱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的整合优化、优秀教师人才的引进培养、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等,这点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让每个学生更多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普照”,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出台和执行“零择校”新政的同时,更要把重心转到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上来。事实上,只有“零障碍”教育的推进过程与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同步协调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让“零择校”从强制行动上升为家长的理智行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