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炎记忆里的烟台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姜磊
提起王炎导演,或许现在的读者朋友们多少会感到有些陌生,可要是说起他导演的影片《战火中的青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老影迷们定会一拍大腿,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原来你说的是他呀!”上述这些优秀影片,曾一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它们都出自王炎这位地地道道的烟台人之手。
1923年5月5日,王炎在烟台出生,父亲长年跑船,在一家日本轮船上任“买办”(相当于今天的采购员),一年到头不着家,随船游走在香港、上海、长崎、神户等地。王炎的母亲是商人的女儿,家里有些祖上传下来的房产,日子过得还算宽裕。可惜好景不长,不知什么原因,父亲和母亲的娘家人翻脸闹掰了,一气之下,父亲转卖了烟台的房子,小小年纪的王炎随父母一起,跨海搬到了大连。
迁居大连后,这日子过得可就大不如前了,一方面,物质上断了来自母亲娘家的接济,自然就有些紧;另一方面,王炎从精神上感到了来自周围的压力,他回忆说,在大连,凡是从山东过来的人都被当地人称作外来户——“海南丢”,即大海南边丢过来的人。搬到大连之后,母亲更加孤单,父亲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父亲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深陷毒瘾不能自拔,最终把娘儿俩丢在异乡,自己一人撒手西去了。还不太懂事的王炎,默默承受了太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本不该承受的苦楚。在他渐渐长大的时候,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求人给娘家人写信,央求孩子的姥姥念在女儿不易,能够把外孙接回烟台老家读书。终于有一天,姥姥答应了,母亲赶忙花掉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张船票,小小王炎独自返回了生养他的老家——烟台。
回到烟台后,王炎被家人安排进一所“新旧合璧的马路小学”读书,他还记得,“在这儿,除了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还要熟读中华民国建立后新设的《国语》《常识》和《三民主义》。”虽然缺少了母亲的爱,但能够有机会读书识字,接受正统规范的教育,对于王炎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孩子的天性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在他们眼里,好玩的地方,或许才是最美的地方。上世纪30年代初的烟台,海边已有十几个国家设立了领事馆,西方国家纷纷在烟台开设洋行、银行,不仅控制了海上航运业,还垄断了进出口贸易。列强对烟台的侵略并没有在少年王炎的心中留下过于深重的阴影,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烟台,依然是清澈美好的,充满了咸咸的海风的气息与爽朗的青春的味道。
“烟台的夏天是美丽的、喧闹的。海上经常停泊着美国来避暑的兵船,海滨港场与海岸路都布满了腰间吊着木棒子的美国宪兵,他们除了敲打那些违纪的水兵外,更盛气凌人地戏弄和吓唬中国人,尤其是孩子们。我们除了向这些大鼻子吐‘口水’,骂几句脏话外,只好远远地离开他们,躲到东炮台山下。”
晚年的王炎导演,在病逝前一年开始动笔撰写自传,尽管阔别家乡数十载,但他对于烟台的记忆却是十分的鲜活细致,一个聪慧、敏感又有几分贪玩的少年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少年蹑手蹑脚,胡乱翻看舅舅书架上的书;少年在炮台下的堤岸上奔跑,自由、狂热地潜水、游泳,渴了就拧开水龙头咕嘟咕嘟喝个水饱;少年蹿进海边的尖顶教堂,躲在大人身后的座位上,听戴着铜盔帽的神甫念那厚厚的经书……
与冰心老人一样,烟台的东炮台,对于王炎来说,同样是他脑海里不可磨灭的一个场景。小时候他与同学们常常跑到东炮台玩耍,“这里的工程真让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吃惊,一根根又粗又长的炮筒由石头地道伸向凌空,有的炮筒上还骑坐着大人和小孩。不知是谁按动了炮上的机关,大炮就能上下俯仰了,也能灵活地左右转动了。”
在对这些曾在清朝受封“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的大炮们充满敬仰的同时,王炎也对清政府甘受屈辱,自己亲手弄沉了自己大炮的行径感到愤慨,他写道:“洋鬼子怕打沉了他们的兵船,硬逼着大清自己把它们弄坏了,我们既恨欺侮我们的洋鬼子,也恨甘当亡国奴的大清国。”
王炎爱逛书摊,最爱去的地方是烟台有名的大庙阅览室。“在那里不花钱就能看到上海的《申报》、天津的《益世报》和本地报刊。”读的书多了,王炎渐渐对艺术萌发了兴趣,常赖着姥姥带他到丹桂戏院看戏,他还不惜动用了自己的那点儿压岁钱,到福禄寿电影院去看过几场“真事儿般”的电影,《乡愁》和《神女》。
当烟台街头的广告开始出现了中国兵在喜峰口长城上刀劈日本兵画面的时候,王炎已升入烟台省立中学读书,这是一所男女合校的新式中学,同学们爱国情绪激昂,不顾嗓子喊哑,经常在不同场合唱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王炎深受感染,并最终在一个天光未亮的拂晓,会同其他几位师生,心情复杂地离开了烟台,前往真正抗日的地方。那个彻夜未眠的夜里,王炎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又饱尝对亲人的依依眷恋。他跑到姥姥家门前那个听得见潮声的小山坡上,掉下了眼泪。
很难说少年时的经历对于王炎日后的电影创作是否有所启蒙,但至少,在烟台逐步培养起的文艺方面的爱好,让他有机会在参军后,得以从八路军学兵大队被调入野战政治部宣传大队,也就是著名的星火剧社。就这样,漫长的岁月,王炎步履匆匆,从编写鼓词、快板开始,到创作秧歌剧、话剧;从在影片《光芒万丈》《赵一曼》中饰演配角,到担任成荫、汤晓丹等著名导演的副手,参与拍摄《南征北战》《怒海轻骑》;从独立执导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树立鲜明风格,影坛崭露头角,到奉献成熟稳健的《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北影厂版本),精雕细琢,闪耀影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