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本报讲述家族故事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俗语中,“同姓三分亲”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人的家族情节,令姓氏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张通行证。 
  2月份,本报文化栏目《寻聊记》开启“家族姓氏篇”,探寻聊城诸多姓氏的前世今生,踏遍聊城各地,追寻诸多姓氏先祖足迹,至今已经探访了聊城十余个姓氏。
  在报道期间,有部分老人主动带着自己的家谱和诸多家族资料,到本报编辑部,主动向记者讲述家族故事,希望报道自己的姓氏、希望能通过报纸报道寻找同一家族的遗失族人。而究其原因,还是国人对姓氏的尊崇、骨子里对根亲的认同和向往。这种认同,不分职业,不分地域。 
  时代更迭,社会巨变,都未曾阻止人们寻找家族源头的努力,血缘、地域总能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人口随时迁徙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成为游子的可能。而家,是一种归宿。每一部家谱,都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重修家谱,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宿的一种方式。 
  东昌第一望族任氏后人任家峰,拿着家中保存的民国9年的《任氏族谱》向记者讲述家族数百年辉煌的报道刊发后,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位任氏后人电话。这位后人恳求记者帮忙联系任家峰,他从没见过民国年间的任氏家谱,希望跟任家峰联系后,能续上家谱。 
  想象中的姓氏报道是这样的:梅兰竹菊复古装潢的办公室里,跟姓氏专家相对而坐,谈古论今……而现实中,姓氏报道是这样的——找到姓氏、逐一寻找后人,风尘仆仆赶到居住在各处的后人家中采访、拍照。想象中的家族姓氏的稿件应该是这样的:名门望族中,青史留名的人物们指点江山、金戈铁马的传奇故事,一大堆高大上元素堆砌出富有传奇色彩的家风家训。而采访后,开始明白家族史不必高大上,普通家庭都有动人故事。 
  如今,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而家族文化、姓氏文化作为其中一环,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部分。只有了解了宗族,才能更懂中国传统、更了解中国的文化,才能不忘祖宗、不忘故土,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和家风才能更好传承。本报《寻聊记·家族姓氏篇》欢迎聊城各大姓氏后人讲述家族姓氏故事、讲述家史家风家训。联系方式:18663590218;邮箱:317082032@qq.com。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