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闹别扭,家长赶来动了手
貌似出了气,可别忘了自己的孩子也在看着呢
2015年05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5月5日晚,小学生鹏鹏(化名)、小杰(化名)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的广场上踢球时,两拨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一名学生家长酒后动手打了五六个孩子。经民警现场调解,涉事家长给孩子道歉。
  本报见习记者 李阳 实习生 李艳艳         
  5日晚8时,鹏鹏、小杰和约好的几个小伙伴在南部某小区广场上踢足球,没踢多久,来了另一帮小学生。之后,两拨孩子闹得不愉快,起了一些小摩擦。
  “我听小杰说,他们七八个孩子在踢球,过来另一帮孩子,两拨孩子是一个学校的,但彼此之间没怎么接触过。冲突过程中有个孩子觉得吃亏了,就跑去向家长告状。”小杰的妈妈吴女士说。
  这本是孩子们之间的一桩小事,却引来对方家长“大动干戈”。一名韩姓家长告诉记者,那个孩子喊来家长后,对方不是劝解,而是对五六个孩子拳脚相向。
  “5日晚8点半,我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说有人打他们。”鹏鹏的妈妈王女士赶到现场时,小广场上已有很多人围观,被打的五六个孩子都在哭。“孩子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指着打人的家长说‘就是他打的’。”
  “那个家长抓着孩子们的衣领往腰、腿、屁股上踢。我儿子在推搡、躲避过程中不知道怎么碰着了,导致鼻子出血。一共七八个孩子,他打了五六个。”王女士说。
  事发当晚,在市中区十六里河派出所民警的调解下,涉事家长做了道歉。据了解,涉事家长称自己正在给儿子过生日,邀请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还喝了酒。听说孩子被欺负了,他比较生气,冲动之下就把其他孩子打了。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大人应该出来制止,合理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动手打孩子。”几位家长认为,涉事家长以这种暴力方式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不妥当。他们刚知晓自己的孩子挨揍时,心里很不满。事后孩子们接受了道歉,双方家长也表示和解。“都是做家长的,应该互相理解。我们只是想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提醒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卢凤菊认为,家长不应该有过重的护犊心理。家长对子女的影响除了“言传”,还有“身教”,“家长对孩子的作用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家长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会给孩子不良示范。”
  鹏鹏的鼻子流血,血迹沾到了衣服上。 王女士 供图
 相关链接 
小孩打架引发大人混战
  ●2014年6月,广东省湛江市赤坎某小学门口,因两名学生调皮打架,双方家长差点打起群架。两个孩子的妈妈各自打电话搬救兵,几分钟的工夫,双方家长各来了五六个人,好在学校校长和班主任及时赶到并进行了制止。
  ●2011年6月,江苏省常州市两个房客的小孩打架,房东看不过去就上前多说了几句,由此引发大人间的一番血战。冲突中,一名房客的哥哥持刀将房东等人砍伤。
 本报调查 
95%的家长认为 不该“护短”
  5日,记者在网上做了一项调查——《小孩起冲突,家长该不该“护短”》。参与调查的20位网友做了34条有效回复,认为家长不应该护短的占30条,认为家长应该护短的有4条。调查显示,95%的网民对家长护短打别人家孩子的行为持反对意见。
  “首先看是谁的错,如果是自己小孩的错,要跟对方家长道歉说明情况,回去也不要打孩子,先问清楚孩子做事的原因和想法,然后耐心教育和引导。”对于孩子间产生冲突的解决办法,网友表示,“应该劝解和弄清楚问题所在,让小孩和好,孩子们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冲突。”
  有网友表示,这种事情得认真处理,如果一味地为了出气而做出相应的举动,很容易给孩子养成蛮横且不辨是非的习惯,“今天的小事你能摆平,接下来很可能有家长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
  调查显示,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保护和疼爱,5%的网民认为家长护短是理所应当的。“现在基本是每家一个孩子,都拿着当宝。他们担心孩子被欺负,在孩子的冲突过程中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占上风,不能吃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