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转圈粮”,先除国企行政特权
2015年05月1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刘瑞明
在经历了“火龙烧仓”、大批高管人员腐败被查等系列丑闻之后,中储粮再次因为“以陈顶新”的“转圈粮”事件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为什么会丑闻不断?如果仔细考察一下转型时期和中储粮类似的其他企业,这些“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各类国有企业均具有企业运行低效率、腐败违规事件不断发生、企业运行结果和国家目标相悖等类似特征。尽管其中有市场竞争不足、监管不到位、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多种原因,但是考察这些原因,其背后都脱离不开一个本质——国有企业的行政特权。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行政特权,享受着由行政级别而带来的各类垄断特权。这一方面表现为,国有企业在其各自市场中长期保有行政垄断地位,其他所有制企业面临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进入壁垒;另一方面,每一个国有企业都对应着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行政级别又具体化至其企业内部各个层级的人员。例如,中储粮就作为一个副部级的单位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并不能被称作企业,其只是作为一个行政的延伸或者附属机构而存在,相应地,国有企业的高管们也不是企业家,而是“政府官员”或者“准官员”。
国有企业的这些行政特权也决定了其运行机制被扭曲,和最初的国家目标产生巨大差异。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享受着各种各样的行政特权,所以其他所有制企业难以和它们进行真正的市场竞争,它们享受了高额的垄断租金,但并没有将之转化为本应“国有”的全民福利,而是变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福利。所导致的后果是,国有企业没有充足的动力改进效率,普遍存在着惰性和无效率。而在转型时期监管普遍缺失的情况下,高额的行政垄断租金也必然会衍生出大量的腐败或者违规案件。
另外一方面,当国有企业的高管们将自己视作“政府官员”或者“准官员”时,其目标也不可能是市场经济当中所要求的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没有内在动力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实现企业效率和利润的提升。相反,企业高管往往是追求由职级提升、在职消费等为表征的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所以,在现实中,国有企业并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领导控制权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这样的逻辑下,国有企业更偏好于规模扩张,而不是利润的提升,效率自然难以改进。
从现实发展来看,国有企业的行政特权产生了大量的非效率,并且为了维系其行政特权,诱发了大量的寻租腐败和福利损失。从而,具体到某一个国有企业上,我们就不难看到其不断发生的各类丑闻。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了维系其行政特权,国有企业一方面通过曲解相关理论和概念来误导政府和大众,继续为其垄断特权辩护;另一方面,在既定体制下,高等级的行政特权本身也决定了其对于政府政策的影响力较强,加之其职工众多容易带来社会稳定问题,能够形成对政府的有效俘获和威胁。
然而,国有企业的行政特权所带来的社会整体福利损失也显而易见,正是这种行政特权通过种种途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可以预期,如果不能真正消除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所享受的各类行政特权,那么,类似“火龙烧仓”、“国企高管腐败”案件依然会层出不穷,也难以实现国家最初设立国有企业的各类目标。在深化改革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必须要拿出“刮骨疗伤”和“壮士断腕”的勇气,限制和消除国有企业的各类行政特权,让企业真正回归企业,才能真正推进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