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乡村来了领路人 村美民富了
省医科院三批“记书一第”村乡好美成变村头码徐乡集鲁张让,扶帮续持
2015年05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第一书记”张再高(右)在询问村情民意。
     文/片 通讯员 李英 李晓龙
记者 崔如坤      
    自2012年3月至今,山东省医科院连续派出三批“第一书记”对郓城县张鲁集乡徐码头村进行持续帮扶。“第一书记”们牢记使命,贯彻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指示精神,围绕“五通十有三达到”的帮扶目标,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圆满完成帮扶任务,使该村“两委”团结一心,党支部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批第一书记
让穷乡展新颜
  “‘第一书记’让我们村变得一天天美起来,村民的精神一天天好起来。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替百姓分忧解难,带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徐码头村支书曹清玉对帮包该村的“第一书记”评价颇高。
  3年前,徐码头村来了“第一书记”,他们修路打井,建扬水站,让村民告别“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的窘况。除了为村里主要街道全部铺上水泥路外,还筹资10万对村里900米的下水道进行改造;修建了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安装了路灯,村子主要路段安装了“电子眼”,村民不再担心养的羊被盗了……
  “以前下雨车出不去,现在,3条东西街、1条南大街全都铺上了水泥路,路上栽满了绿化树,就连胡同口都给铺了红砖,这样的好事以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啊!”82岁的老人刘兴信激动地说。

   抓党建促脱贫
为穷人谋福利
  “带好班子关键要以身作则。自己没有私心,才能影响和引导村里的党员干部想正事、干正事,这样村民也信服,我们的工作就顺利了。”第三批“第一书记”张再高特别注意增强村干部素质,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两委”换届时,张再高围绕“强素质和树威信”主题,进行了3次集中谈心教育活动,适时给“两委”成员敲警钟。
  “张书记不仅激发了党员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还促进了‘两委’成员的反省,班子的团结和责任心得到了强化。我们村第一个顺利完成‘两委’换届工作,原党支部成员全票当选,原村委成员得票率均达到88%以上,成为全乡‘两委’换届的典型。”曹清玉说。
  为了切实改善残疾人和困难户的生活状况,张再高申请残疾人专项助残致富资金1.9万元,为该村19名残疾人每人提高1000元的补助,用于养殖羊、兔子等牲畜;同时,自筹一万余元用于购买食用油和大米等慰问品,走访低保户、五保户、老党员等困难群众,为他们提高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开发加流转 荒滩变成聚宝盆
    徐码头村地处黄河滩区,老村庄自1978年村庄搬迁以来一直荒废,由于每户土地高洼不平,非常零散,土地边界问题复杂,几任村“两委”一直无力组织平整,成为全村的“心病”。张再高帮包该村后,反复调研、考察论证,决定把30万扶贫资金用于平整该村旧址。
  “我们动员群众,自筹劳力,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农用四轮车等机械,对各户土地、进行了测量,把树木、废墟等杂物进行了清理,土地进行了平整,修建了1200米生产路和水渠,打了5口灌溉机井,花费了近5个月时间,把500多亩荒滩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张再高说。
  目前,土地已经成功流转,每亩地每年承包费850元,村集体从中提取6%—10%作为集体收入,村民按照确权登记的土地亩数领取各自的收益。这样,在保证村集体每年集体收入3万元的基础上,村民每户每年平均增收1600多元,徐码头村一下子从贫穷、偏僻的村庄一跃成为全乡富裕村。
环卫一体化 文明乡村更美丽
    “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我们村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乡里的环境卫生模范村庄,周边村都眼馋我们呢!”曹清玉笑着说。
  从去年年底开始,张再高结合郓城城乡环卫一体化行动,投入10万元资金,购置了1200余株紫叶梨、海棠、大叶女贞、法桐等风景树苗,种植在村庄道路两侧,村庄一下子绿起来;号召全体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整治;在村内主要道路两侧的墙面上绘制2000多平方的以“敬老爱老,和谐家庭”为主题的宣传壁画,营造村庄文明的氛围。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张再高为徐码头村申请配置了电脑、电视、投影仪、音响功放等约5万余元的文化器材,他所在的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还组织职工捐赠了1500余册图书。
  “三年的帮包工作让滩区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让我们感到特别充实、快乐,只要群众高兴了,我们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觉得值了!”张再高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