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肢农民挖掘非遗降狮舞
使之沉寂三十年后再起舞,并培养多个在校小降狮舞队
2015年05月1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杨乃让参与柳林降狮舞演出。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王伟
他是一位普通农民,一条腿高位截肢,靠假肢行走。十几年来,他却凭着不懈努力,成为地方性传统舞蹈、省级非遗项目柳林降狮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进校园培训了3批学生,上百名孩子能熟练掌握降狮舞技能,他就是杨乃让。
“我要去学校教孩子打鼓了。”12日下午3点左右,被“柳林武训希望小学中心校”联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的杨乃让,要去教授学生们“柳林降狮舞”。
杨乃让说,“柳林降狮舞”来源于一段西域回回侠士降服狮子的神奇民间传说。故事虽无从考证,但今天的柳林降狮舞,却是以其间争斗作为情境再现,加上锣鼓配乐汇演而来的。
上世纪60年代,一听到柳林镇街面上“降狮舞”的鼓点,儿时的杨乃让便忍不住和同伴们追上前去,在他记忆里踩街舞狮壮观华美,锣鼓节奏粗犷震撼。而这曾经记忆里喧天的锣鼓声声在他的梦中回旋了三十多年,直到2002年,40岁的他追寻着儿时记忆里的诱人的锣鼓,走上了探寻“降狮舞”之路。
因一次意外,杨乃让失去了一条腿。靠摆地摊、经营书屋等,他得以维持日常生计。2002年,在他着手去整理挖掘柳林“降狮舞”时,从事过表演的艺人们都已七十多岁,服装道具散失殆尽。面对着种种尴尬,他选择了坚持,而这种坚持恰恰让他穿上了“舞鞋”,再没能收住前行的脚步。
缘起:四十岁时开始挖掘、学习
抢救:“降狮舞”沉寂30年后再起舞
2002年,柳林“降狮舞”的青年人学艺者甚少,而从事此艺的老人往往舞蹈与配乐不能兼习,且年事已高,几近“人亡艺绝”,舞蹈的学习与传承迫在眉睫。
杨乃让与本族杨乃毅、杨乃富等众兄弟商议,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挽救先人绝技。他们历时近一年,渐渐把“降狮舞”的舞步、对白、锣鼓经及道具等做了较为完善的搜集与整理。杨乃让回忆说,第一批表演道具是在当地敬老院的一位长辈那里找到的,主要有“回回面具”和“狮子头”等。
资料整理完毕,接下来就是排练。排练说起来容易,可是单凭对舞蹈的热爱或资料整理时的刻苦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是道具的购置与修复,锣鼓与服装的采办,当时并不富裕的杨氏兄弟毅然凑了两万多元。其次是人:谁来演,怎么演?在当地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百般劝说与协调,终于组织了老艺人与青年爱好者。
2002年12月, 杨氏兄弟带领全村父老,以沉寂了30年的“降狮舞”震天锣鼓的重新响起回报了那片养育他们的热土。
传承:做校外辅导员教授在校学生
自此,杨乃让便将“光复民族艺术,重振狮子雄风”作为使命。十三年来,他潜心为学,不仅系统地将其历史渊源、民间传说、舞步与锣经鼓谱等口传身授的经典整理成册,建立了体系档案,而且对“降狮舞”技艺做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杨乃让非常重视项目传承人的培养。2012年他被“柳林武训希望小学中心校”联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目前已培养了3批学生,能熟练掌握技艺的孩子达上百名。在冠县柳林南街村,借乡民农闲时,他也是广泛动员、热心传播,目前仅当村村民中就有近60人能熟练掌握“降狮舞”基本技艺。
“近年来在省文化厅及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下,降狮舞渐渐走出柳林,重新登上中国传统舞蹈的舞台,五湖四海的舞蹈爱好者慕名而来。目前,山东艺术学院的孩子们正在以项目为主题编写《遗失的美好》一书,而有的硕士生特意以‘柳林降狮舞’为论文课题;而聊城大学艺术系的龙狮队已把柳林降狮舞设立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基地’。”此间他的喜悦溢于言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