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 
2015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5月19日C08版刊发“再添鱼刺路”,市民拨打热线2600000反映,搞不懂何为“鱼刺路”,希望在表述上更加通俗易懂。
  编辑回复:可变车道是在车道内侧划了多条斜线,看上去像鱼刺一样,故又被称为“鱼刺路”。新闻中用“鱼刺路”代替可变车道是为了表述更加形象,市民阅读也更易理解。此种说法,各大城市也都在使用。
  本报5月20日C01版刊发“有人担心被讹有人心里别扭,老人摔倒地几分钟没人扶”,市民拨打热线2600000质疑,路人没有去扶,而在现场记者也目睹了整个过程,眼睁睁看着老人自己爬起来,为何不去扶?
  编辑回复:面对险情记者到底是该拍照还是该救人,在新闻领域此话题争议了很多年,在那一瞬间到底坚持职业要求,还是偏向伦理道德都有各自的说法和道理。非常感谢读者对此事的关注,经询问,当时记者骑车远远看到一老人摔倒,犹豫后想放车前去搀扶,但老人突然自己站起,记者在远处拍了一张现场照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