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儿媳照顾公婆撑起一个家
孝亲模范郭翠菊:希望全家人永远在一起
2015年05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郭翠菊用针管给公公喂饭。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田会银
“虽然现在我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时候也会觉得崩溃,但只要看到全家人都在,老人健健康康,女儿慢慢长大,我就觉得日子很有奔头。”孝里镇陈峪村46岁的农家妇女郭翠菊,多年来悉心照顾常年卧床不起年过八旬的老公公,延续着老人的生命。
■家里再困难,也不会放弃重病老公公
2012年2月,郭翠菊80岁的老公公从集市上回家,刚坐下一会儿,突然身感不适,摔倒在地,昏迷不醒。郭翠菊和丈夫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立即将公公送往市区的大医院。经医生诊断,老人突患脑出血,需住院治疗。此后的两个多月,老人一直没有醒过来。
“已经没有希望了,住院治疗没有任何意义,你们带着老人回家吧。”主治医生给老人下了病危通知书,劝郭翠菊夫妇带着公公出院回家。“其实我们不想放弃,打算再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但家里实在太困难了。”郭翠菊告诉记者,高昂的医药费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她挨家挨户东挪西凑,终于凑够了老人的医疗费用。然而两个月的治疗已让夫妻二人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无奈之下,夫妻俩给老人办理了出院手续。
虽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但郭翠菊丝毫没有放弃,始终对老人的康复抱有希望。出院后,为了照顾公公,郭翠菊就在老人的屋里另外安了一张床,接上了暖气片,和公公婆婆住在一间屋子里。“我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尽自己所能照顾好两位老人。”郭翠菊相信在夫妻俩的精心照顾下,公公一定会醒来。
■只要全家人都在,就觉得日子很有奔头
由于丈夫左眼失明,干不了重活,在公公昏迷的日子里,郭翠菊独自守在老人床前,料理着家里的一切。与此同时,郭翠菊还要照顾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婆婆和正在上学的女儿,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一个家庭妇女的身上。
苍天不负有心人,郭翠菊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在她的坚持照顾下,公公慢慢开始有了些微弱的反应,意识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为了能让公公彻底恢复,郭翠菊学起了针灸知识,给公公做针灸恢复,还买来了打针工具,边学习边摸索,为公公打针输液。
大病一场,苏醒后的老人丧失了咀嚼能力,无法自理吃饭,郭翠菊就买来料理机把饭菜捣得稀碎,再用针管把饭慢慢地往老人胃里推,一天3顿饭,每顿喂一碗饭要花费近一个小时,两年多来天天如此。
公公近1米八的个头,体重不轻,瘦弱的郭翠菊每隔两个小时就得为老人翻一次身,老人身上从未长过褥疮。公公失去了自理能力,虽然意识清晰,但睁不开眼睛,更不会说话,交流起来很费劲。为此郭翠菊每天除了照顾好公公的饮食起居,就教公公打手势,让他开口说话,她希望通过打手势的剌激唤起公公张嘴说话的能力。
“现在俺公公已经能睁开眼睛,虽然说话还不算太利索,但一些简单的词汇能表达清楚,全家人已经很满足了。”郭翠菊说,公公要照顾好,全家人她更要照顾好。“虽然我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时候也会觉得崩溃,但只要看到全家人都在,老人健健康康,孩子在慢慢长大,我就觉得日子很有奔头。”
孝子故里孝道人 请您推荐“身边孝子”
人杰地灵的长清是孝子故里,郭巨埋儿的故事起源于这里。这个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虽然孝得有违人伦,但中华民族崇尚孝道、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是凝结成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体,从来没有被抛弃过。孝与忠一起构成中国千百年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两大精神根基。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离不开忠孝两字。孝是对老人和长者的尊敬,忠是对事业和信仰的坚守。离开忠孝,我们的文明便堕入虚无,一切皆无从谈起。
弘扬孝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渠道,是媒体的责任担当。孝子故里不乏孝亲人物,在采访中,许多长清孝子给了我们难得的感动。这些草根人物生活得平凡普通,却演绎出了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伟大。在长清区自来水服务中心和长清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这一系列报道,向这些孝亲人物致敬,为他们喝彩,同时希望读者关注身边的平凡,挖掘和发现更多的孝亲人物。
如果您身边也有令人感动的孝亲人物,请告诉我们。我们栏目记者的电话是18354167086,办公电话是15706411177。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