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出最年轻的儿子
2015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富枝。(李良荣供图)
     在记录中国远征军时,一名美军记者写道:“远征军中有的士兵只有十四岁,超过二十五岁的极少。”
  时任日军第三十三军作战参谋黍野弘在《昆司令部战记》一书中写道:“在缅甸的中国少年兵作战勇敢,不知退却为何物。”
  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中国人为了争取最后的生存希望,纷纷扛起枪奔赴战场。这片血红色的大潮中,爹娘还没疼够的孩子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或是牺牲者。
  为了保卫国家和种族,很多中国人奉上了自己最年轻的儿子。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刘志浩     

  躲鬼子的恐慌
  5月26日,潍坊一家路边酒馆里,李良荣说好久没有喝这么多酒了。他很想念自己的父亲,尤其是喝了酒之后。
  李良荣喜欢喝酒随父亲,父亲李富枝六年前去世了,一辈子下来养成了两大习惯:喝酒,念念不忘那场战争。
  “有事没事,父亲总爱喝上两口。”李良荣端着玻璃酒杯,盯着里面清澈的液体,嘴里喃喃自语:“父亲年老之后,母亲和兄妹都劝父亲别喝高了,他诙谐地说‘人家许司令早就说了,喝热酒伤肝,喝凉酒伤胃,不喝酒伤心。今天高兴,多喝点不要紧!’”
  “许司令”就是同样爱喝酒的许世友将军,也是抗战时期山东纵队里李富枝的老首长。
  那一年,李富枝刚满15岁。关于他的故事,还得从他当兵前说起。
  李富枝12岁那年,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他在石岛朋上村小学读一年级。学校里,郭文学等老师不满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践踏,经常在上课时结合课本讲述日军一手制造的“济南惨案”、“五卅惨案”……
  每当这时,和其他同学们一样,李富枝总是举起拳头,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没想到,三年后的1940年农历正月初十,侵华日军就占领了石岛。
  因家庭贫困,李富枝已辍学在家务农。日军飞机擦着村庄的房顶、树梢扔炸弹、撒传单。每当听见飞机轰鸣,李富枝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一样,就拼命地向东山沟跑。
  跑鬼子、躲鬼子的恐慌,给年幼的李富枝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鬼子走着瞧吧,我们中国人说啥也不会甘当亡国奴的。”听起来不像小孩能说出来的话,李富枝确实曾经无数次这样呐喊,也萌生了参军报国的念头。
  不懂爹娘的牵肠挂肚,把他们害苦了
  日军侵占石岛的那一年4月,中共荣成县委在石岛北部组织壮大抗日救国武装。朋上村地下党员李固群、李茂林暗地里培养先进青年,动员参军抗战。
  5个月后,李富枝、李固城等三人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李富枝的父母并不知情。
  如今看来,李良荣很理解父亲李富枝当年的做法。
  “爷爷、奶奶都是庄稼地里长大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奢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下去就是唯一的希望,肯定不会同意父亲当八路。”李良荣对我们说。
  我们也试着猜想,或许他的父母更不舍得让家里最年轻的儿子去当兵,把脑袋别在裤腰上。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就偷偷离家,在村南边的河沟与其他两人集合了。
  三人辗转数地,第二天下午就赶到了荣成县大队的地下接兵站。经过一个多月的新兵集训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警卫排二班。
  从此,一名涉世不深的热血男儿,以满腔激情,开始了以身许国、抗日救国的革命生涯。
  美好憧憬的另一头,是一双父母的凄凉与悲伤。
  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母亲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心头肉,急得像发了疯一样,挪着小脚挨门挨户打听,托亲求友到亲戚家询问。
  那一阵子,这位母亲常常呆在家里悄悄流泪,眼睛几乎哭瞎了。
  记不清过了多久,通过本村参军战友的家属,母亲才得知儿子参加了八路军。
  那时,部队流动作战,再加上交通、通信条件差,听不到儿子的声音,母亲成天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了,担惊受怕过日子。
  1944年,李富枝在胶东抗大学习时,根据首长的统一要求,第一次给家里写了封报平安的信,母亲听人念完了信,又号啕大哭了一场。
  2007年,李良荣听父亲口述那段历史时,年迈的李富枝也对自己当年背着父母去当兵的事难过不已。
  “我那时少不更事,不懂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的心,把爹娘害苦了。”李富枝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感言。
  战友死去的瞬间在脑海中定格
  战争,总是伴随着死亡。这对于一个正值人生成长重要阶段的少年来说,是残忍的。对于侥幸活下来的人来说,战友死去的那一瞬间,往往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定格,这是人一辈子的殇。
  在一次突袭战中,李富枝和班长一起趴在石头背后,头顶上的子弹“嗖、嗖、嗖……”一直飞。
  “班长,咱们得干掉前面的机枪啊……”李富枝对一旁的班长说。
  话音未落,“嗖”的一声闷响,“特别闷的一声响”,一旁的班长头已经偏向一边,子弹是从门牙打进去,贯穿了整个头颅。
  李富枝眼睛一直盯着班长,仿佛班长在中弹的一瞬间,他也被一把大锤抡了脑袋一下,耳朵里“嗡、嗡……”不断地响着。  
  听不见周围的枪炮声,李富枝的视线停留在了班长身上。
  最终,那次突袭战,八路军获胜了。但是,李富枝高兴不起来,他心里一直想着离去的班长。
  这种心殇贯穿了60年,李富枝与李良荣等子辈们喝酒时,仍会怅然神伤。
  1945年,在日本投降前夕,李富枝在一次战役中不幸被炮弹弹片击中,受伤回家。回到家门口,五年未见的母亲已经白发苍苍,面前的小儿子也不再是青葱少年。
  作家萨苏曾经在日本查找中国抗战资料时发现,当时很多照片上都是一些年轻的中国兵在打仗,年轻到什么地步?12岁、13岁的小孩上前线。
  “我是很伤心的,中国人为了反法西斯战争,把我们最后的孩子都献出来,中国人真是了不起,我们中国人当时什么也没有,没有教育,孩子们上前线的时候,把所有的粮食都塞在身上,他为什么塞在身上?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吃过那么多的粮食,他生怕没有吃的……”
  走过那场战争的李富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时常一个人拿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静静地看着,时而又自言自语地说:“比起那些长眠于九泉之下的战友,我已经幸运太多了……”
  我们试着去理解李富枝们这些走过战争的那一代少年,就像一首诗里写的那样:“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