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崔璨
欹器,别称宥坐之器,形似汲水杯瓶,悬空而置。水滴于其上,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春秋战国前后鲁国宫廷计时器具。
所谓虚则倾,当欹器空虚无水之时,倾斜而不直立;所谓中则正,向内注入适量的水,就可直立而端正;所谓满则覆,当注水过多之时,欹器便会倾覆,杯水尽出。《孔子家语》载,子往鲁公之庙,观此器而叹曰: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夫子一言虽是感叹之语,却深深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论——中庸价值观。
作为孔孟智慧之结晶的象征,“中庸”之欹器被世代鲁国君王安于庙堂,以为座右之铭。铜镜察行,往古知今。两千年后的我们要想进一步解读“中庸”的智慧,还需先从欹器谈起。
对于欹器,注入水量的多少只是一种表观的现象,而欹器的中正与否才是人们应当追求的实质目标。有些人认为,“中则正”是摒弃事物的最佳状态而追求中等,实则不然。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去追求事物在本质上的最佳状态而不惑于表观现象,把握一个恰到好处。不少事物的实际价值在其表观现象处于中正状态时就已经体现为最佳,到了水满欲覆之时看似为满,实则已经走上了一条危机重重的下坡路。
宥坐之器“满则覆”的原因在于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而透析其根本因素,是没有考虑到注水的多少与欹器结构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没有考虑到注水量的变化积累必然会引发整体的质变,也就是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欹器距离我们相当遥远,但气球对于大家并不陌生。吹气球时,如若不考虑气体体积与气球承压能力的内在联系,不考虑气量的变化可能引发的实质性改变,那么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只会泯灭于一声巨响,其遵循的原理同欹器覆水出于一辙。
翻开卷帙浩繁的文明典籍,我们汲取于“中庸”,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我们践行于“中庸”,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就是中庸思想在当代中国最具价值的实践,也是最为严峻的挑战。个别地方干部,就因为认不清社会发展的实质目的,看不透全面小康的真正内涵,装不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会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牺牲,换取经济建设的短暂浮华,进而长期背离“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一意孤行、竭泽而渔,便同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等败风陋习殊无迥异,自然也与中庸辩证之理相去甚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从“懂得”到“愿意”、从价值观念到理想信念的转变,需要坚强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驰骋在逐梦路上的我们,唯有真心实意地汲取“中庸”,才能恒以欹器之中正;唯有一足一印地践行“中庸”,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才能永葆青春的色彩,花开不败。这就是中庸价值观的辩证解读,这就是东方哲学论的时代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