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年的“六一”吗?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快乐
2015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转眼六月,在感叹半年时光一晃而过的同时,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为这份伤感平添了几分欢乐。不管岁数多大,总有一颗童心悄然流露;不管什么年代,总有一种童年记忆,在不经意间忽然想起。
  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分钱的冰棍和糖果就能让孩子们乐一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霸王学习机和变形金刚好像成了六一儿童节的“标配”;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也过得更加精彩,形形色色的礼物编织出绚烂多彩的童年。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快乐,这个“六一”,让我们一起细数那些年度过的儿童节!
本报记者 高倩倩                                           
70后—— 冰棍糖果是最爱 书包本子受欢迎
  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对节日的期盼格外强烈,春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自不必说,可以打着过节的旗号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大方的父母还会给置办一身新衣服。像儿童节这个专属于孩子们的节日更是童年记忆集中升华的日子。今年43岁的杨建西说,他们小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吃的喝的玩的,但关于童年的快乐记忆一点也不比现在少。
  “女孩会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男孩就会打弹弓、掏鸟窝,与现在的孩子在电脑上玩游戏不同,我们那时都是玩与人交往和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杨建西说,那时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嬉戏的场景。
  在杨建西的记忆中,那时几分钱的冰棍儿、硬糖都是很奢侈的零食。有时父母不给零花钱,看见别的孩子用夸张的动作吃糖,自己都会馋得咽口水,“儿童节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会给买书本和笔。”因为家中孩子较多,杨建西用的书包都是哥哥姐姐用过的,用的本子也多是母亲用买回来的白纸,切割整齐后用线订起来的。每年的儿童节,母亲总会给每个孩子买两个本子,杨建西总不舍得用。
  那时,如果院里来了做爆米花的人,那他身后一定围着一群孩子。回家和母亲软磨硬泡一番,便乐呵呵地端着一杯大米或玉米出现在爆米花的炉子前。看爆米花的人把大米或玉米放进炉子,再往黑乎乎的铁炉里放一小勺调料,后来孩子们才知道那是糖精。只见做爆米花的人把黑色的铁炉子摇得哗啦响,然后“砰”一声巨响,大家就知道爆米花成了。“那时听着巨响也不会觉着害怕,大家都会涌过去,抓一把往嘴里送,吃着可香了。”现在回忆起来,杨建西仍觉得十分有趣,这两年街头做传统爆米花的人越来越少,有时遇到,杨建西还总会买一包。
  那时的孩子们看见拖拉机也会追着跑半天,如果哪个小伙伴去看了场电影,回来能显摆好几天。“别看那时缺这少那的,还是觉得童年简单又美好。”杨建西说。

80后—— 小霸王学习机是标配 动画片和足球最精彩
  与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物质贫乏的童年生活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就多了小霸王学习机、滑板、足球等玩具,童年生活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今年34岁的郭荣宇说,上小学时,爸爸用一个月的工资买回一台熊猫牌的彩色电视机,这让他在同院的小朋友中“得瑟”了好久,每天放学后,大家都挤到他家去看动画片。“那时看的动画片是花仙子、唐老鸭、黑猫警长、变形金刚等,一到周末恨不得坐在电视机前呆一天。”郭荣宇说,聪明的一休、葫芦娃、蓝精灵、圣斗士星矢等也成了脑海中至今难以磨灭的形象。那时,老式的小霸王学习机逐渐走进家庭,成了比家庭电脑先一步普及的新概念电子娱乐方式。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父母一般都会给孩子置办一台,这也成了儿童节礼物的热门首选,拿着手柄玩魂斗罗、俄罗斯方块、超级玛丽等成了孩子们最爱的消遣方式。
  除了坐在屋里看动画片、打游戏机外,那时的孩子们更青睐于户外活动。捉迷藏、跳皮筋、跳格子、丢沙包、过家家、老鹰捉小鸡都是那个年代里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郭荣宇的眼中,那都是女孩子玩的,他的最爱则是踢足球和玩滑板。
  “三年级的儿童节,我爸给我买了一个滑板,我是当时家属院里第一个有滑板的孩子。”想到当年的场景,现在郭荣宇的脸上还满是骄傲,“这也是我最爱的玩具,没有之一。”在同院小伙伴羡慕的眼神中玩滑板,是那时的他最爱显摆的方式,“很多小伙伴都拿出自己最爱的玩具要和我换着玩。”
  除了滑板,郭荣宇的其他课余时间则都交给了足球。在家属院里随便找个大门当球门,一个足球,十几个孩子围着能跑一上午,不小心踢到谁家玻璃上,不等主人发现就捡起球落荒而逃,还不忘互相调侃几句。如今长大了,懒得跑了,却也不见院里围着足球到处跑的孩子了。

90后—— 每年“六一”都演出有父母陪伴最幸福
  出生和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孩子们,没有了为吃喝发愁的担忧,却多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竞争压力。多是独生子女的他们都有独立、张扬的个性,与兄弟姐妹、小伙伴们相处的时间少了,他们更多地把时间留在了电脑或是培训班里。
  随着电脑、互联网走进普通家庭,90后的孩子们已经不屑于或很少有机会玩打弹弓、掏鸟窝、跳皮筋等质朴的游戏,他们把更多精力转向网络游戏,虽然网游花样更新换代很快,但孩子们的孤独感却空前强烈。
  今年17岁的张苗是一名高二学生,提到“六一”儿童节,她还有些许期待。“明年要参加高考了,肯定没心情过节,今年要好好过一下。”张苗说,过不过节倒在其次,她主要是想有这样一天让自己放松,告诉自己还是个孩子,还可以继续开心玩下去。
  与70后、80后们的童年记忆不同,张苗的童年回忆里多是爷爷奶奶的陪伴和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爸妈都要上班,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记忆中好像只有过节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同时出现。”张苗说,小时候爸妈就给自己报了书法班和舞蹈班,也曾学过一段时间的象棋,后来爸妈看她实在不感兴趣便取消了象棋班。“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有文艺汇演,因为在舞蹈班里有一些基础,我总会被安排跳舞,这时爸妈也会抽空来看我,这是最开心的。”张苗笑着说,演出当天,大家都会佩戴好红领巾、戴好白手套,老师们还会帮忙化妆,“其实就是很简单地抹上腮红,在眉心点个大红点,现在看当时的照片,好土啊!”
  因为平时和爸妈在一起的时间较少,父母也会在儿童节这天尽量满足张苗的要求。“会来看我演出,还会给我买新衣服,还能一起吃饭,简直是太美好的一天。”张苗说,其实小时候最想要的儿童节礼物就是爸妈能多陪自己,还有就是不再上培训班,但这两者一直都没有实现,“其实想想也挺好的,父母逼着我多学了点技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