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胆囊息肉(上)
2015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期堂主:冯华 
  冯华,消化内科学博士,山东省立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山东省青联委员,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研究以及消化内镜的诊疗,在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以及内科复杂疑难病症方面有一定研究。
  经常有亲朋好友打来电话或者患者拿着查体报告来到门诊焦急咨询,说自己长胆囊息肉了,严不严重?会不会恶变?需不需要手术?今天笔者就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给读者朋友一一回答。
1、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确切应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是一种形态学和影像学概念,严格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两种,前者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等,后者为肿瘤性息肉,可恶变。
2、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近些年胆囊息肉检出率有增多趋势,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检普及率提高,另一方面可能与中国人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发生变化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不规律等,也有人指出: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有关系。
3、胆囊息肉症状如何?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不适或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少数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胆绞痛,在合并结石时可有胆绞痛发作及急、慢性炎症发作的表现。
4、胆囊息肉一定是恶性的吗?
  其实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个形态学上的笼统称谓,少数息肉和胆囊癌还是有关系的。在临床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胆固醇性息肉:约占65%,又称为假性息肉。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厘米以内,以多发为主,多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良好。胆固醇息肉和饮食有关,高胆固醇饮食或有脂肪肝的病人容易得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息肉病人建议:控制饮酒、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蛋黄、肥肉、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可加重肝胆的代谢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此类息肉若小于0.5厘米且数量少,可试试服用药物治疗。对于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6个月到一年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
  (2)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约占3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炎性息肉是长期胆囊结石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胆囊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是癌前病变,癌变率在30%左右。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有癌变危险。此类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不建议保胆及药物治疗,建议胆囊切除手术。
  (3)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约占5%,其实这种类型严格意义来讲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胆囊息肉的范畴了。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有时仅靠B超难以鉴别,必要时要做薄层增强CT或核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约80%以上大于1厘米且单发;约70%位于胆囊颈部;约有一半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此种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5、吃药可以治疗胆囊息肉吗?
  对于多发胆固醇息肉,有些药物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些小于0.5厘米的胆固醇结晶或预防新发可能有一些效果。药物对于真性息肉无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